向别人虚心学习的故事

如题所述

故事1: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
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尝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
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点评】“知过能改,善莫大焉。”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值得我们学习。

故事2:鞋带松了
有一回,日本歌舞大师勘弥扮演一个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父,您的鞋带子松了。” 他回答了一声:“谢谢你呀。”然后立刻蹲下,系紧了鞋带。 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才系紧的带子复又弄松。显然他的目的是,以草鞋带子都已松垮,试图表现这个百姓长途旅行的疲态。演戏细腻到这样,这位大师确有其过人之处。
正巧那天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看到了这一幕,等演完戏后,记者问勘弥:“你为什么不当时指责学生呢?他不懂得演戏的真谛呀。” 勘弥回答说:“别人的亲切关爱与好意必须坦然接受。要教导学生演戏的技能,机会多的是,在今天的场合,最重要的是要以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提醒,并给以回报。”
【点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看到教师有缺点或失误,学生应该善意提出,而教师呢,也应该如勘弥一样“坦然接受”。

故事3:南郭先生逃走后
自从南郭先生逃走后,齐王一直怀恨在心,可是过了几年后他又忘记了。
南郭先生看见自己滥竽充数不成,便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吹竽的本事。他在白安镇安了家。他遇到了一位师傅,想拜他为师,一开始那位老师不肯收留他。南郭先生为了求师,南郭在门前跪了三天三夜。他这行动被师傅看在眼里,终于收了南郭。南郭先生天天练,日日练,终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还写出了许多乐谱。
有一次,齐王到白安镇去游玩,南郭也正好走来,他俩对看了一眼。南郭刚想走,就被士兵捉了起来关进了天牢。齐王对他说:“小子,上次你逃了,今天我来找你算帐来了。”
南郭想:“既然大王爱听吹竽,我就给他吹吧!”南郭请求大王让他吹竽,他把自己最美的乐曲吹奏出来。大王听后拍案叫好,问南郭先生有什么请求。南郭先生想回家,齐王无可奈何,只好放南郭回家。
南郭回到家里,家人看他有惊无险,便问他:“是什么让你战胜齐王?”南郭幽默地说:“技能。” 后来南郭先生成为一位很有名的吹奏家。
【点评】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那一跤跌得太惨了。然而他能够接受教训,虚心学习吹竽技术,成为一名杰出的吹奏家。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故事4:谦逊的贝罗尼
十九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比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点评】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而愈谦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雅量。另外,我们对于自己并不在行的事情,就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在专家耳里,不是益发显得你的肤浅吗?

故事5:学历与学力
小李是分配到研究所里的唯一的研究生,所以,不论遇到什么事,他从没想到过向别人请教,因为他是研究生嘛。
有一次,老张和老王约小李到一条小河边钓鱼,旁边还有一些看他们钓鱼的人。
钓着钓着,小李感到了内急,便意甚浓,他瞅了瞅,只有对岸有一厕所,可河上没桥,只能干急。就在这时,只见老张放下鱼竿跑到不远处,“噌噌噌”从河水上跑了过去,到厕所里方便后又回来了。老王把渔竿交给一个人,也从刚才老张的地方跑过了河,方便后又从原路跑回。
小李想:莫非这俩人都练过轻功,能从水面上行走?可老张是个大学生,老王才不过是专科生,我怎么能开口向他们求教?想到这里,也跑到刚才他们过河的地方向对岸跑。可是,只听“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老张和老王急忙跑过来把他捞起来,问道:“你不会游泳,往河里跳啥?”
原来小河上有一座很窄的便桥,只是近期涨水,把小桥淹没于水下了,老张老王都是踩着水皮下的便桥过去的。其实,只要小李开口问一下,就可知道便桥的准确位置之所在。
【点评】其实,一个人的学历只能代表他的过去,而学习能力才能点燃一个人的智慧之火。在我们的面前不知会有多少像这样被淹没于水下的小桥呢,只要我们愿意虚心学习,勇于向他人求教,我们前进时就会一路畅通,不然,掉进河里的事就难免会发生了。

故事6:错了就承认
从我家步行不到一分钟,就有一片树林。春天来到时,树林里野花盛开,松鼠筑巢育子,马尾草长到马头那么高。这块完整的林地,叫做森林公园,我发现它时就像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我常带着我的哈巴狗雷克斯到公园中散步。它是一只可爱温顺的小狗。由于园中不常见人,所以我总是不给它系上皮带或口笼。
一天,我们在公园中遇见一位警察,一个急于要显示他的权威的警察。
“你不给那狗戴上口笼,也不用皮带系上,还让它在公园里乱跑,你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吗?”
“我知道是违法的,”我轻柔地回答说,“但我想它在这里不至于会伤害什么。”
“你想不至于!你想不至于!法律可不管你怎么想。那狗也许会伤害松鼠,或咬伤儿童。这次我放你过去,但如果我再在这里看见这只狗不戴口笼,不系皮带,你就得去和法官解释了。”
我真的遵守了几次。但雷克斯不喜欢戴口笼,所以我决意碰碰运气。起初倒没什么,后来有一天下午雷克斯和我到了一座小山上,忽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骑着一匹红马。雷克斯在前面正向着那警察冲去。我知道事情已毫无办法了。
所以我没等警察开口说话,就先发制人。我说:“警官,我愿意接受你的处罚。我没有托辞,没有借口。你上星期警告我如果我再把没戴口笼的狗带到这里,你就要罚我。”
“哦,好说,好说,”这警察用温柔的声调说,“我知道周围没有人的时候,让这样一只小狗在这儿跑一跑,是一件诱人的事。”
“那真是一种引诱,”我回答说,“但那是违法的。”
“像这样一只小狗是不会伤人的。”警察说。
“不,但它也许会伤害松鼠。”我认真地说。
“哦,我想你对这事太认真了,”他说,“我告诉你怎样办,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我看不见它,就没事了。”其实,那位警察也挺有人情味,他只不过要得到一种被人尊重的感觉。所以当我开始自责时,他惟一能滋长自尊的办法就是采取宽大的态度,以显示他的慈悲。
我不与他争辩,因为我承认他是绝对正确的,我绝对错误。我迅速地、坦白地、热忱地在承认。我们各得其所,这件事就友善地结束了。
【点评】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一定会遭到责备时,我们首先应该自己责备自己,这样岂不比让别人责备好得多?听自己的批评,不比忍受别人的斥责容易得多吗?如果你将别人正想要批评你的事情在他有机会说话以前说出来,他就会采取宽厚、原谅的态度,以减轻你的错误了。

故事7:感谢骂我的人
那是2001年,一个不寻常的年代,我成了职业技术学校的新生。
第一个星期,我自认一切还都称心如意。但是到了第二个星期,有一天当我坐在厕所内的一个小单间里方便时,我听见几个女生走了进来———我估计她们有三个人。我很快意识到,她们明显正在议论我,并且用最肆无忌惮的词语。她们争先恐后地对我品头论足,嘲笑我的头发,我的体重,我的鞋袜,我的穿着,我的嗓音,以及我的仪态举止。不知是谁发现了从同一厕所另一单间露出的我的鞋,“噢,妈呀!她就在这里。”我听到一个女孩在低语,接着传来她们匆匆离去的声音。
我当时必须要面对的最为难的事是,在三双眼睛全神贯注的审视下,如何回到那间教室去。那时我不懂得那些女孩也许会有些后悔,我只是怀疑她们是否担心我会辨别出她们的声音,可我在学校的时间太短,还不能听得出。对我来说,在那间教室的每一个女生都是值得怀疑的,并且在厕所的几分钟已经告诫我那分明是“她们的”学校,我只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闯入者。
我不得不在内心与自己展开激烈的斗争,拼命努力,不使自己的情绪失控,出于倔强和清高的秉性,我不想让我的敌人知道(她们已经成为我的敌人)她们对我的伤害有多深,她们激起了我万丈的怒火,当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已为时太晚。试想如果当时我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大吼一声,冲出厕所,与那些女孩子正面交锋,这件事也许早就通过对骂的较量,眼泪的尽情抛洒而得到平息。
但我还不具备那种洞察力,也缺乏应付这种对抗局面的情感储备。相反,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理防线,使之免受伤害,我虽然恼羞成怒,却也没有发作,我又回到了那间教室。在接下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用我的怒气来构筑一道坚硬无比、刀枪不入的心理防护层,用它严严实实地包裹着我的内心,守护着我的心灵。
我在大量的书籍中寻求慰藉,它使我过早地由天真趋向成熟,比起我的同班同学,这会使我产生一种优越感。他们钟情于嘻嘻哈哈的打闹时,我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开始为校报写稿,同时致力于钻研音乐,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渐渐地,我被另外一些与我志同道合的人所接纳。我不断找机会施展我的才华,尤其是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才华。
那些女孩对我的所作所为应该说是非常恶劣的,但我却应该感谢她们。到了高三我才开始认识到:从长远来看,那些给我人生带来如此震撼的女孩,实际上使我终生受益匪浅。她们看起来不再像是敌人,而只是个别16岁的孩子在那个该诅咒的年龄段,不经意间对我的冲撞冒犯。我能够透过她们窥视到我自己,我也能通过我的遭遇认清她们。正是她们鼎力相助,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点评】常言道:于人言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那么得不到不止是成功而且还有知心的朋友。

故事8:喻皓学木工
喻皓,浙东人,从小就很喜欢做木工活。他小时候,常常到外面去捡些木头,将它做成小巧美观的家具、房子、塔等各种玩具。到了二十多岁,他的手艺已经很不错了。喻皓学木工,很注意吸收各种优秀的技术。他年轻时住在洛阳,洛阳城有座相国寺,是唐代修建的建筑物。有一次,喻皓到那里去游玩,看到相国寺的门楼结构十分别致,尤其是向上卷起的飞檐,过去从来没有见过。为了学会修造这种飞檐结构,他常常一个人跑到寺前去观察,起初是站着看,累了就坐下来看,坐久了又躺下来看。边看边琢磨。接连看了许多日子,最后终于弄懂了其中的结构和奥妙,掌握了制造这种飞檐的技术。
由于喻皓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了北宋时期有名的建筑家。
宋太平兴国(948~976年)中,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开宝寺木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为了建好宝塔,喻皓事先造了个宝塔模型。塔身是八角十三层,各层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缩小。当时有一位名叫郭忠恕的画家提出这个模型逐层收缩的比率不大妥当。喻皓虚心听取视郭忠恕的意见,对模型的尺寸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才破土动工。
在广大劳动工匠的辛勤努力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建成了雄伟壮丽的八角十三层琉璃宝塔。塔高三百六十尺(宋朝一尺大约合30.72厘米),是当地几座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当时最精巧的一座建筑物。可是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原来这是喻皓特意这样做的。可见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
杭州建造梵天寺塔时,他科学地解决了木塔的稳定问题,并在晚年写下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木经》。
【点评】喻皓之所以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与他的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学手艺、学技能需要有“心”,需要虚心、专心、好奇心与恒心,需要用“心”去学。

故事9:虚心的白居易
白居易虽然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伟大诗人,但他却十分虚心,一点也不骄傲。每当他写了诗以后,总要虚心地请朋友们提批评意见,有时候还会读给不识字的老太婆听。老太婆如果说听得懂,他就抄在稿本上;如果说听不懂,他就马上进行修改或者重写。他的诗稿,差不多都涂满了修改的痕迹,有的甚至改得一字不留。
有一次,长安福先佛寺的和尚来到当朝宰相裴度府中,请求裴度特色一位学问渊博、诗文出众的人,为佛寺写篇碑文。裴度想了一会儿,觉得白居易最合适,就当即写了一封邀请信,准备派人火速送去。那知书信还没有封口,坐在旁边的门客皇甫湜就发起牢骚来了:“唉,我在你身边,你不请我写文章,却偏偏舍近求远,请那个姓白的来。有什么了不起,我才不服他呢!”接着,又对白居易的诗文品头论足了一番,数列了一大堆毛病。裴度见皇甫湜是这样不自量,很不高兴,就忍着性子说:“你这话可太不公道,当代的人们,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哪个不称赞白居易的才华啊!”一听这话,皇甫湜可更恼火了,气呼呼地说:“好吧,既然你眼里只有白居易,那我就告辞吧!”说完,就真的去卷铺盖了。裴度是个大度量的人,见皇甫湜发了脾气,急忙向他表示道歉,并且当场决定请他为佛寺撰写碑文。
这件事传出去后,不少人对白居易说:“皇甫湜这小子太狂妄了,简直是欺人太甚!”可白居易却微微一笑,满不在乎地说:“皇甫湜是有些高傲,但他对我提的意见,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他的文章,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啊。”接着,他又找出皇甫湜的几篇文章,把其中的可取之处指了出来。
过了一些年,皇甫湜病故了。白居易听了这个消息,十分难过,还专门写了一首悼念他的诗。
【点评】虚心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它能使人借助他人的智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身取得迅速的进步。

故事10:虚怀若谷得真传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出生于苏州,他的父亲叶阳生是一位名医。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刚满10岁就能看病开方了。14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小小年纪继续行医,居然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在苏州一带很有名气。
称赞叶天士的人越来越多,气坏了另一位年轻的医生,他叫薛雪。薛雪对叶天士不服气,就给自己的书房起了个名,叫“扫叶庄”。叶天士得知,也很恼火,便将自己的书房改名为“踏雪斋”。
几天后,叶天士的母亲忽然得了重病,叶天士给开了药方,可是吃了总不见好。这事传到薛雪那里,他对徒弟说:“自古以来,医别人容易医自己难。叶天士爱母心切,舍不得下猛药。其实这种病非白虎汤不可!”不料这话传了出去。
叶天士得知薛雪的看法,恍然大悟。治好了母亲的病,他亲自前往拜见薛雪,说:“人各有长,我应该向你学习,而不该贬低先生。”他们从此成为好朋友。
18岁那年,有位贩卖木材的商人从江西来到苏州。他患病多年,日渐严重,便请叶天士看病开药。叶天士见他面黄肌瘦,不停在咳嗽,经过望、闻、问、切之后,就说:“不用吃药,赶快回家,越快越好。如果路途上稍有耽搁,就恐难与家人见面了。”
江西商人半信半疑,叶天士又说:“没错儿,快动身吧,如果我诊断错了,宁愿叫你砸了门外的招牌!”
那商人回到旅店,即将木材迅速脱手,灰心丧气地乘船返乡。
商人暗想:“反正病也好不了啦,不如沿途散散心,看看风景名胜,也不枉活一世。”船到镇江,听人说金山寺很好玩,便离船上岸,登山游览。他尽兴地玩了一天,当晚住在金山寺。的时候,老和尚捧出化缘帐本,对他说:“施主,为佛寺捐几个钱吧。”商人想也没想,提笔在本子止写下了1000两银子。老和尚连说几声“阿弥陀佛”。又见那客人愁眉苦脸的样子,便问道:“怎么,施主身体不适?”
“岂止不适,我活不了几天啦!”商人把叶天士的话重复了一遍。
老和尚为客人把脉,详细询问了发病的经过,点点头说:“叶天士名不虚传,你的病确属绝症啊!”客人的心更凉了。
“不过,我且问你,回江西走旱路还是走水路呢?”
“我有自己的船,走水路。”
“那就太好了。如今秋高气爽,正巧新梨上市,你装上一船生梨。吃在梨上睡在梨上,渴了饿了都吃梨。船到江西,梨吃没了,再去抓药试一试……”老和尚开出了药方。
一年过后,江西商人来找叶天士,说:“我没死,来砸你的招牌了。”叶天士大惊,忙问经何人所治。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叶天士决定立刻起程,前往镇江拜师。
叶天士到了金山寺,怕老和尚不予收留,就隐姓埋名,谎称是个流浪汉,愿意伺候和尚,讨碗饭吃。老和尚见他聪明伶俐,喜欢学医,便收他为徒。叶天士每日里给病人按方抓药,端尿端屎,好不勤快。如果师父出诊,他就身背药箱紧跟其后。
三年之后,有一天寺院来了个急重病人,因师傅不在,叶天士就给诊治。病治好了,师傅归来看过药方,仰头大笑起来。叶天士说:“徒弟有什么不妥之处吗?”和尚说:“如你个叶天士,竟然骗了我。除了苏州的叶天士,哪个敢开有毒的砒霜?”
叶天士俯身跪倒,说:“徒儿为了学到真传,不得不如此啊,望师傅恕罪。”
老和尚大为感动,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传给了叶天士。终于,叶天士成为了一代名医。
【点评】强中自有强中手,不错的。但只有你虚心,强者自然会为你所用,那么,你还有什么学不会或办不了的事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1
孙 敬 悬 梁
孙敬是西汉人,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穷,但他立志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孙敬读起书来不分昼夜,十分疲劳,晚上读书时常打瞌睡。为了预防自己睡过去,他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吊在梁上。每当他低头打瞌睡时,就会因头发被紧紧拉住而疼醒。这样,就不会因打瞌睡而影响学习了。孙敬凭借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长大后成了西汉的大学问家。
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勤奋读书的故事历来被人们颂扬和学习。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珍惜时间了吗?
凿 壁 借 光
匡衡是西汉人,幼年时十分喜欢学习,常常手不离书。可是,他家太穷,连买灯油和蜡烛的钱都没有,晚上无法读书。为此他十分苦恼。匡衡的邻居是个富户,他家晚上灯火通明。他请求到邻居家借光读书,可是被拒绝了。怎么办呢?这天,小匡衡终于有了主意:在墙上打个洞,灯光不就可以从洞孔里照过来吗?于是,他拿来一把凿子,偷偷在墙壁打了一个洞。这样,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孔下借着照射过来的光线,努力读书学习。
匡衡借着隔壁漏过来的灯光看书,是多么的勤奋好学呀!看看匡衡,想想自己,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好好珍惜。只要我们发扬匡衡“凿壁借光”的学习精神,就一定能学有所成,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闻 鸡 起 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代,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俩人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希望共同建功立业,复兴晋国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想,这是在催促咱们起床练剑啊。”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祖逖为了使自己能够早起练习武艺,就以雄鸡报晓的方式提醒自己起床习武。后人以“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人,能够及时奋发自励。人生在世,想要有所成就,就得勤奋苦练。
孔子谈谦虚,在《论语》中是屡见不鲜的。他的弟子子路性格直率,过于鲁莽,很多时候也表现得不够谦虚,孔子常常批评或教训他。有一次,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闲坐,孔子说:“你们平时总是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甚至还赶上荒年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只需用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作人的道理。”孔子听了以“哂之”(微微一笑)表示对他的批评。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子路说话却一点不谦让,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还有一次,孔子带着几个学生到庙里去祭祀,刚进庙门就看见座位上放着一个引人注目的(qì)器,据说这是一种盛酒的祭器。学生们看了觉得新奇,纷纷提出疑问。孔子没有回答,却问寺庙里的人:“请问您,这是什么器具啊?”守庙的人一见这人谦虚有礼,也恭敬地说:“夫子,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呀!”于是孔子仔细端详着那器,口中不断重复念着:“座右”、“座右”,然后对学生们说:“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一半水时,就变正了,而装满水呢?它就会倾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都以惊异的目光看着他,然后又看着那新奇的器。孔子看出大家的心思,和蔼地问大家:“你们有点不相信吗?咱们还是提点水放到器里试试吧!”说着学生们就打来了水。往器里倒了一半水时,那器具果然就正了。孔子立刻对他们说:“看见了吧,这不是正了吗?”大家点点头。他又让学生继续往器具里倒水,器具中刚装满了水就倾倒了。孔子赶忙告诉他们:“倾倒是因为水满所致啊!” 那位直率的子路率先发问:“难道没法子让它不倾倒吗?”孔子深深地望了大家一眼,语重心长地说:“世上绝顶聪明的人,应当用持重(举动谨慎稳重)保持自己的聪明;功誉天下的人,应当用谦虚保持他的功劳;勇敢无双的人,应当用谨慎保持他的本领……这就是说要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学生们听了这含义深刻的话语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扬名于世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谦虚地说自己“只学会了几个音符”。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自己“真像小孩一样的幼稚”。 法国化学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学成就时,他对慕基人之一。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文斯学院专门为他设立了有机化学的新教授职位,格拉斯大学选他为名誉博士,这许多荣誉丝毫没有改变他的谦虚为人。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在悼文中称他:“是世界上最谦虚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9-16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
孔文子
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4]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5]
第3个回答  2012-09-16
不耻下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