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视仪的原理是什么

夜视仪的原理是什么

一种特殊的透镜可以将视野内的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汇聚起来。红外探测器元件上的相控阵可以扫描会聚光。探测器元件可以产生非常详细的温度模式,称为温度谱。探测器阵列只需约1/30秒就能获得温度信息并作出温度谱。该信息是从探测器阵列的视场中的数千个探测点获得的。
探测器元件产生的温度谱被转换成电脉冲。这些脉冲被传输到信号处理单元-一个集成了精密芯片的电路板,它可以将来自检测器元件的信息转换为显示器可以识别的数据。信号处理单元向显示器发送信息,从而在显示器上显示各种颜色,颜色强度由红外线的发射强度决定。通过组合来自探测器元件的脉冲,产生图像。
扩展信息:
在强光下使用夜视镜,对夜视镜的伤害最大。虽然夜视镜在过载时会自动切断电路保护设备,但暴露在强光下会缩短夜视镜的使用寿命。暴露在雨、雾甚至高湿度下也会损坏夜视设备。为了在夜间使用,夜视设备被设计成能够承受短时间的强光或潮湿。
夜视设备中有非常精密的真空管,一定要注意防碰撞,小心搬运。清洗夜视镜镜头的方法与清洗相机镜头的方法相同。镜片有光学涂层,如果与粗糙的材料接触,很容易被灰尘划伤或渗入玻璃。通常不需要拆下镜头来清洁内部。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最好取下电池,将夜视仪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4
夜视仪有两种:发展到现在,其成像原理都和数码相机差不多,不过所用器件、功能重点以及造型结构有所不同。

微光夜视仪:利用夜间目标反射的低亮度的夜天光,星月光,大气辉光等自然光,通过电子光电管增强放大到几十万倍,从而达到适于肉眼夜间进行观察的目的。优点是可以暗中观察,缺点是遇到强光会失灵并伤害眼睛。

红外夜视仪: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前者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后者不发射红外线,依靠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 “热图像”,故又称为”热像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2

夜视仪的工作原理

夜视仪主要是黑暗环境中人肉眼看不见的,微光,或红外光,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转变成人可以看见的光信号。夜视仪的目镜,可以将光线聚集在影像增强器上,来收集和增强环境中的光线。在影像增强器内部光电阴极会被光激活,转换成电子能量,这些电子能量经过增强器内部的静电区域之后,被加速撞击在一个类似电脑屏幕的磷表面屏幕上,形成人肉眼所看见的图像。电子的加速过程是为了增强图像的亮度和清晰度。

我们从夜视仪中看到的图像都是绿色的,这是因为夜视仪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光转成了可见光,而红外线光的辐射很弱,即使转化为可见光依然很弱。人的肉眼对绿色感光性最为敏感,绿色的图像使得我们更容易看清这些较弱的可见光,但是人眼对绿光最容易产生疲劳。

夜视仪的功能

夜视仪的图片增强技术是指夜视仪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够采集到微弱的光线,包括肉眼无法看到的远红外光谱的低区域,然后将采集到的光线放大到一定的水平,使得我们的肉眼可以观察到环境图像。

夜视仪的热成像功能使得夜视仪可以捕捉到红外光谱的高光光线,也就是物体一散热形式发射出的光线,通常人体等温度较高的物体要比树木或建筑物等温度较低的物体,发射出更多的红外线。此外,夜视仪的热成像技术还可以探索一个区域内有没有人活动过的痕迹,确定一块土地是否被曾经挖开或掩埋过一些东西,有助于执法部门探索案情、搜集重要线索。

总之,夜视仪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目前,它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夜间驾驶中,减少了因为夜色环境黑暗造成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夜视仪经过多代的技术革新之后,其性能有了大幅的提升,在强光和弱光两种环境中都可以较大幅度的改善图像效果。

第3个回答  2023-03-29
夜视仪的原理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透镜,将被观察的夜间环境中的微弱红外光转换为可见光,从而实现夜间观察和拍摄。夜视仪的红外探测器能够感知光子,包括红外光子,并将这些光子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光学透镜,再通过光学透镜增强信号,最后观察者便能看到可见光照射下的物体。
第4个回答  2012-09-22
光线收集原理,把散射的光线收集起来,通过电子设备转化为电信号,成像在显示器上,这种收集的光线因为绿色光容易被收集,所以发绿光,跟狼眼原理相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