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生平简介

快!!!!!!!!!!!!!!!!!!!!!!!!!!!!!!!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他还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扩展资料: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还做了以下事情:

1、吉林大学前卫校区绿树成荫的小路上,依然能够看到大师的“身影”:一座灰白色雅致的四层教学楼赫然矗立着,上面印着“李四光楼”四个大字,楼内摆放着先生的塑像。

这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深深的敬仰。每年的清明节、校庆,学生们都会带着鲜花,在大师的塑像前深深地鞠躬致敬,祭扫追思。

2、2009年,为了更好地宣扬李四光先生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传承他对科学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更多的地球物理大师级人才,吉林大学地学部成立了“李四光实验班”。

“李四光实验班”一改过去单一的以掌握技能、适应社会需要为教学目的,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每班都会配备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或者双职院士担任班主任。吉林大学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就曾经是“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四光:永不磨灭的“地质之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李四光(中国著名地质学家)

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详细资料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128/5043581.htm#viewPageContent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6日逝世日期:1971年4月29日
  籍贯地: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 家人:父亲李卓侯,姐姐李希贤,夫人许淑彬,女儿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参考资料:百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3-09
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
和教育事业,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
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平

■他是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送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
国用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
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
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
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
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
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
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
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
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
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
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新
中国的政协委员职务,否则予以扣留……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
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
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
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
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
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
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
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
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
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
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
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
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
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
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背景

■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
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抗战期间他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
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经历,使他得出
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
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北洋政府时期,军阀之间混战不已,没有
一个管老百姓的死活。李四光曾化名在报上发表过一些讽刺、责骂的文章。
南京政府时期,他亲眼看到国民党的腐败和对科学的不重视,看到爱国青年
仍然受到追捕迫害。1933年,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
干事杨铨被特务暗杀,李四光非常气愤,把刚鉴定出来的一个古生物化石新
属以杨铨的名字来命名,用这种科学家特有的方式表示纪念与抗议。鉴于李
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
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抗战期
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了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
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这也是他在国外那么
热切地怀念祖国、那么坚定地返回新中国的一个根由。

故事

■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
是冰川遗迹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李四光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
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
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
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
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
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
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
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
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
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
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问:“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
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1953年底,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
把李四光请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十分担心地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
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
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
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
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
“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
发生7级地震,周总理紧急找到李四光……

196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周总理紧急找他,说有关方面向国务院报告,
当天清晨7时某地将发生7级地震,请国务院批准立即通知居民搬到室外去住。
周总理问:“李老,你的看法怎样,真是这么急吗?”李四光马上给当地的
一些地应力观察站打电话了解情况,根据无异常变化的反映及自己的分析判
断,对周总理说明不必发警报。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判断:该地没有
发生强烈地震。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
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
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
果的。”
第4个回答  2008-03-10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