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和冒辟疆有什么故事啊?

如题所述

董小宛是冒辟疆的妻子。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冒辟疆早前结识的陈圆圆的姊妹、原南京秦淮河上的南曲名妓董小宛从苏州来到如城从良,开始冒氏将她安顿在水绘园艳月楼内辟为别室。

第二年四月正式立为如夫人,这一年,小宛20岁,冒氏33岁。据冒氏本人《影梅庵忆语》称她与冒氏在乱世中相伴9年,殁于清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享年28岁,葬于如城南郊影梅庵侧。

扩展资料:

董小宛是江苏苏州人,她除了董小宛这个名字之外,还有一个别名叫董白,号青莲。她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歌妓,不光色艺双全,而且还名满金陵,为江南秦淮八艳之一。

她出生在明朝天启四年,后来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皇太极崇德四年(,年仅16岁的董小宛在苏州半塘与乡试落第的冒辟疆相遇,她对冒襄一见倾心,还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

可是冒襄却多番拒绝,后在柳如是和钱谦益的撮合下,董、冒二人最终缔结连理。明朝亡国后,董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襄同甘共苦,从没有分开过。

直至顺治八年不幸因疾逝世。冒襄还写了一篇《亡妾董小宛哀辞》悼念她,文章有今幽房告成,素旐将引,谨卜于闰二月之望日,安香魂于南阡矣的记载,冒襄把她葬在如皋影梅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小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冒辟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名气与小宛相当,辟疆便每天来往与沙、杨之间。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辟疆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只是薄醉未消,懒慢不发一言。
  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抢夺佳丽的惊吓,患了重病,闭门不出。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撑着起身,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辟疆好几次要告别,小宛都苦留辟疆。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而冒辟疆事事举步踌躇,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
  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
  小宛入如皋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9-04
特色,忒都热乎乎的
第3个回答  2012-07-15
顺治帝福临好像就是因为董小宛而出家为僧的吧???
第4个回答  2012-07-14
公元1642年隆冬,大明王朝覆灭前两年,在苏州半塘,十八岁的董小宛身着薄薄的衣裳,对来规劝她的人发下毒誓:他冒辟疆要是不来接我,我就宁愿活活冻死!
   董小宛身上穿的这件衣服,还是这年中秋节的时候在南京桃叶寓馆和冒辟疆等复社英杰以及众多秦淮手帕姊妹欢聚时穿的那件。那次相聚以后,她就回到苏州,哪也不去,却没有等来她期待中的冒辟疆。
   冒辟疆是晚明四大公子之一,如皋望族出身,十四岁就刊刻过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阅后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冒辟疆容貌俊美,风度潇洒,人称美少年,系南京复社中的才子型领袖人物。阉党魏忠贤弄权乱政时,冒辟疆联合一批有志之士结社金陵,伸张正义,欲担负起澄清的责任。
   这年中秋节董小宛和冒辟疆的会面还是董小宛主动寻到南京去才实现的。而其起因,则是这年春天时董小宛和冒辟疆的一次奇遇。
   1642年的春天是董小宛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这是她在出道仅仅几个月后就从秦淮河逃回苏州半塘的第三个年头,由于不能依靠游手好闲的父亲,已经不再卖艺、靠借债度日的董小宛陷入困境,再加上母亲新亡,又受到来江南采办佳丽的田弘遇的惊吓,她大病一场,但是债主们却不肯善罢甘休,其中一个债主花钱兑换了一些小债主手上的债券,要挟董小宛嫁给自己做妾,否则就要逼债,而觊觎其美色的纨绔子弟更是不乏其人。董小宛坐困愁城,病倒在离虎丘不远的半塘水边小楼内已经十八天。但她还是铁了心执著一念:宁愿嫁给正派的士大夫做小妾,也不甘委身猥琐的暴发户当正房。
   也是因缘际会、造化弄人,就在董小宛命若游丝、奄奄一息的一天晚上,冒辟疆无意间闯入了她的生命。
   这天晚上,从湖南赶回苏州、本来想去履行与陈圆圆的旧约、将已经被母亲首肯的陈圆圆娶回如皋的冒辟疆惊悉意中人已被权臣田弘遇强行买去,心中甚是抑郁。陈圆圆当时是唱弋阳腔的顶尖高手,苏州的陈圆圆戏迷不计其数。田弘遇带走陈圆圆的时候,因为害怕戏迷闹事,还不惜花费数千两银子请地方官协助维持治安。为排遣郁闷,冒辟疆和友人租了一条小船向虎丘的方向划去。船在半塘附近的小河缓缓前进,冒辟疆漫无目的地欣赏着两岸的夜色。小船穿过一座青石小桥的时候,冒辟疆注意到立在水边的一座小楼十分别致,对园林艺术颇有造诣的他一时流连不舍,不忍离去。他心想:那慧眼相中这个地方的主人,也一定是个不同流俗的妙人。于是他动了上岸寻访小楼主人的心思,想与之攀谈一番以驱散愁云。怎知这小楼,原来竟是董小宛的避难之处。
   董小宛在贫病交加的无边黑暗中突然见到这样一位品貌俱全的大家公子,怎肯怀疑这是上苍的拯救?谈了没多久,董小宛就觉得元气恢复,精神旺盛,连呼吸都顺畅多了。她命侍女惜惜快去楼下张罗些小吃和熟食,再热一壶酒,硬要陪冒辟疆小酌一番。原来董小宛的酒量十分了得,两人谈到深夜,冒辟疆才离去。当第二天早上冒辟疆来的时候,董小宛早已收拾好行囊,说要追随冒辟疆一生一世。冒辟疆当时并不想带董小宛回家,或许是因为害怕父亲,毕竟董小宛身上有大把的债务负担。但是他抵挡不住董小宛的诱惑和执拗,在同行友人的鼓励下,答应中秋节的时候再议迎娶之事,那个时候正好是冒辟疆参加科举考试之后。
   董小宛在苏州苦熬到这年秋天,眼见科考就要结束,中秋也将临近,她担心冒辟疆不会来苏州,便雇了一艘小船,冒了很大危险,在考试就要结束之前来到南京城外。直到考试结束才和冒辟疆通上气。董小宛大概想着同为秦淮歌女的李香君能得到同为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柳如是姐姐嫁给了江左大家钱谦益,顾横波也找到了大才子龚鼎孳为归宿,怎么说德言容工毫不逊色的自己也不能过于屈居人后啊。
   中秋节的宴会上,秦淮河一带董小宛的旧日姊妹以及复社中的同仁们终于见到董小宛和冒辟疆幸福地坐在一起,在舆论看来这就算是定情了。但是冒辟疆却想等到放榜确定自己中举以后再来料理迎娶之事。两天后,有人报告冒辟疆说他的父亲从湖南返回如皋,现在正在南京城外的江面上,冒辟疆就匆匆告别众人去追随父亲一起回如皋去了。
   冒辟疆与董小宛分手后迟迟不来苏州接她,这才发生了董小宛直到冬天也誓死不肯脱下中秋节在南京时穿的衣服这样的事情。她要向一帮姊妹和文人圈子内的士大夫们明确地表白自己的志向。
   冒辟疆听说董小宛如此坚决,便托柳如是的夫婿、东南文坛领袖兼风流教主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拿出数千银两,去苏州替小宛还了债,又去南京费了一番周折替小宛注销乐籍,也就是注销歌女身份,让小宛从此在地位上等同于良家妇女,最后又雇船亲自将董小宛送到如皋,时值农历十一月十五日。第二年春天,冒辟疆正式举行了迎娶仪式,董小宛终于有了归宿。
   这一年是大明王朝覆灭前的最后一年,即将亡国亡天下的忧愤煎熬着文化人的良心,考验着士大夫们的忠贞。此时,大明朝的功名对冒辟疆已经不重要了,怎样应对眼看就要汹涌而至的清兵和土匪的洗劫杀戮保全全家的性命和财产,怎样回应清王朝可能会对自己采取的威逼利诱、拉拢招安,才是最现实的问题。至于小宛则幸运地赶上了秦淮姊妹从良归嫁的末班车,否则在接下来天崩地裂的社会动荡中,恐怕她只能像《红楼梦》中的妙玉一样欲洁难洁了。
   董小宛很乖巧,嫁入冒家后,便凭借自己的聪明勤劳挑起理家主事的担子。冒家的全部账目出入全由她经手。她料理得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她对下人也很和气,很快博得冒家上下一致的称赞。董小宛经常研究食谱,听说哪里有奇异的风味,就去访求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来。现在人们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她发明的。小宛在秦淮时就曾用芝麻、炒面、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为原料首创出一种酥糖,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董糖”。她也常制作桃膏、瓜膏,其方法是“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瓤一丝漉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揽糖细烧桃膏,如大红琥珀”。董小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等人并列,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中国烹饪史略》也称董小宛为很有造诣的女厨师。
   董小宛也擅长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饶有情致。她天性聪明灵秀,对刺绣、昆戏、食谱、茶道都很精通。虽然早年学艺时攻的是弹筝拨阮、歌唱侑酒,但她却天性好静,遇到男女聚集喧嚣就想躲避,而对自然风光和园林野趣常常流连忘返。董小宛和同为秦淮姊妹的顾湄、李湘真一样都是唱昆曲的行家里手,而冒辟疆则是昆曲票友。闲暇时,小宛就陪着辟疆坐在书房中唱唱昆曲,品品清茶。小宛爱临摹钟繇的字帖和曹娥碑,能每天写几千字,既不错字也不漏字。小宛也会画画,她十五岁时画的《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两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董小宛少女时的画作《孤山感逝图》被估价三十八万元至四十五万元。画面上有董小宛的题诗“孤山回首已无家,不做人间解语花。处士美人同一哭,悔将冰雪误生涯”。小宛的画传世绝少,该图是一幅难得见到的佳作。嫁入冒家后的董小宛保持着对绘画的特殊爱好,时时展玩新得长卷小轴或家中旧藏,她还曾代替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后来在逃难途中,小宛宁肯丢弃服饰衣裙,也要把书画珍品随身携带。小宛嗜书成癖,连睡榻上都堆满了书,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说曾见到她于“午夜衾枕间,犹拥数十家《唐书》而卧”。小宛还曾将古今女性的轶闻奇事编成一本书《奁艳》,可惜此书未能流传后世。冒辟疆后来承认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自缢于万寿山,大明江山终于呼啦啦似大厦倾。吴三桂冲冠一怒为圆圆,放清兵进入关内,如虎添翼的大清王朝得寸进尺,见机行事,露出一统江山的野心。第二年,清政府下剃发令,清兵大举南犯。江南人民奋起抵抗,清兵肆意制造屠城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使青山绿水的江南淹没在刀光剑影之中,至今人们谈起多尔衮这个欠下汉民族大笔血债的魔头仍切齿不已。6月,清兵占领南京,南明小朝廷也土崩瓦解了。
   早在这年初春,冒辟疆就带领全家雇船逃往浙江盐官避难。在逃难途中需要细碎银两,冒辟疆向董小宛索要,董小宛拿出一只布口袋,里面很多碎银子都已经用毛笔写好重量,有轻有重,取用方便,冒辟疆的父亲不禁啧啧称赞小宛过人的聪慧。逃难途中到处都是劫匪暴民,冒氏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和许多风险才抵达盐官,一路上家丁和奴仆死亡离散的很多。但是到了盐官后才发现这里也已经不再安全,城中每日都有几十名不愿剃发的勇敢者被野蛮的清兵残害。冒辟疆怕和董小宛走散,就想把小宛托付给当地的一位朋友暂时躲避,不要跟着他冒风险,并且说,如果我有什么不测,你就自己拿主意吧。小宛表白道,我可以随你的朋友去,不再连累你,如果能活着躲过劫难,我一定等你的消息,倘若你有什么不测,不远处大海里的惊涛骇浪就是我的葬身之处。但是冒辟疆的父母舍不得丢下小宛,执意要一家人同生死共患难。而冒辟疆对董小宛真正的感情,也是在患难中产生的。
   在剧烈的动荡和沉重的压力下,冒辟疆大病一场,从那年的重阳节开始就卧床不起,到冬至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偶尔清醒的时候他甚至写了绝命诗:“人身到此无生理,回首高堂独动情。”在无数个凄风苦雨的夜里,董小宛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冒辟疆冰凉的身体,使本来体弱的自己也积下病根。
   1646年暮春,也就是顺治三年,劫后余生的冒董夫妇平安回到如皋,隐居水绘园。此时的清朝已经初步平定天下,但却缺少治国平天下的人才,于是对明朝遗民,特别是其中的优秀者和读书人采取威逼利诱的招安手段,希望他们出仕清朝,为新主效命。为此玄烨特地开设“博学鸿词”科,下诏征求“山林隐逸”,就是不用通过科举考试直接授予那些闻名海内的文化人和大学者以功名并征召他们做官。很多晚明时代的著名文化人都投靠了清朝,比如钱谦益和侯方域。作为海内人杰、复社领袖、晚明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自然是清廷重点拉拢招安的对象,一些投身清廷的冒辟疆的旧好也想通过举荐冒辟疆来为自己表功。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就曾从北京写信给冒辟疆,夸奖冒辟疆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然后表示要“特荐”他做官,但冒辟疆以自己有病为由“坚辞”不受;冒辟疆也属应征的“山林隐逸”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屣,坚辞不赴,这等于是违抗皇帝的命令,需要不怕掉脑袋的勇气。对于清朝的科举,冒辟疆更是不屑一顾。终其一生,冒辟疆隐居水绘园始终未肯应试、应诏,一度还将水绘园改名水绘庵,以明自己逍遥遁世的心志。冒辟疆还在水绘园中建造了壹默斋,作为自己读书会客的场所。壹,为专一之意;默,为沉默之意,表示他对武力进犯中原的满族的不合作态度,又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
   冒辟疆的民族气节使他再次成为故国遗民的精神领袖,水绘园中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不论是东林党人、复社成员、畿社朋友,还是方伎、隐逸、缁羽之伦,“来未尝不留,留未尝辄去,去亦未尝不复来”。先后到访的故国遗民有三百多人,冒辟疆还在园中收养了抗清志士的遗孤二十多人,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施粥救济县内无数灾民。董小宛也始终在精神上支持冒辟疆的选择,她从未怂恿冒辟疆去屈身异族,图谋富贵。在海盐逃难的途中董小宛就曾勉励冒辟疆:他日倘若你我能侥幸生还,我要和你弃绝富贵,逍遥物外,到时候夫君千万不要忘了我这番话。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冒辟疆:“所谓的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清兵入关后,他就隐逸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1651年正月初二,二十七岁的董小宛永远的离开了冒辟疆。正史说她因病去世,但却不见冒辟疆为她写的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文,如皋也不见董小宛的坟墓,这是极不正常的。野史说董小宛被掳进皇宫成为顺治皇帝的董鄂妃,这是瞎扯。1651年顺治才十三岁。我的结论是小宛最终还是被采办佳丽的清朝新贵给抢走了,而且就被困在离如皋不远的苏州。夺妻之恨是很丢人的事情,同时代的文化人不便打听就里,更不愿诉诸文字惹是生非,就连冒辟疆本人在怀念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里也不忍明说,但是却有暗示。书中曾提到有一天小宛在抄写《全唐五七言绝句》时偶然读到“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样的诗句时不禁凄然泪下。书中还提到小宛曾在一天晚上做过有人要抢走自己的梦,小宛在事后告诉冒辟疆说:“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就是说,有几个人来抢小宛,小宛躲起来了才得以逃脱。待到痛失董小宛后,冒辟疆痛悔道:“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意思是说,哪里想到梦中透露的实情和“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这样的诗句都是事先提醒自己的谶言呢?这不是明确地暗示董小宛是被抢走的吗?失去小宛后的冒辟疆可能终生都活在对小宛越来越浓烈的怀念中。在去世的前一年,八十一岁的冒辟疆留下这样一首七绝:
   冰丝新飏藕罗裳,一曲开筵一举觞。
   曾唱阳关洒热泪,苏州寂寞好还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