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死在敬老院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在寺庙死?

这种形式的圆寂符合高僧身份?弘一为什么不称为弘一和尚或者弘一大和尚?

什么叫这种形式?在那里圆寂这是因缘,难道每个人都必须死在自己家里吗?弘一大师一代高僧,他离世的因缘到了,在那里圆寂又岂会影响他一生的修持和后人对他的敬仰。况且他临终前自在的很,足说明其一生修持绝无花假,那里难看了?君用【这种形式】是何意也?

一九四二年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大师六十三岁。二月,应惠安县长石有纪请,至灵瑞山讲经,相约不迎、不送、不请斋。三月,回泉州,挂锡百原寺,不久移居‘温陵养老院’停止一切活动。八月十五日、十六日两天,在温陵养老院,讲《八大人觉经》(这是弘一大师最后一次讲经),同时在养老院向院中老人讲〈净土法要〉。八月二十三日,示微疾,但依旧写字与晋江中学学生结缘。二十八日下午嘱寺侣妙莲法师到室内写遗书,九月一日上午为黄福海居士写纪念册两本,下午四时写‘悲欣交集’四字,交与妙莲法师(这是弘一大师最后遗墨),九月初四(阳历十月十三日)下午八时,又胁而卧,安祥圆寂于养老院‘晚晴室’,遗嘱由妙连法师执行。临终前,师已分函上海夏丏尊、刘质平,向他们告别。
★圆寂七天候(遗嘱中交代),九月十一日下午七十,在承天寺火化,色身仅穿旧短裤,以遮下根,依律而行,火化历一小时,荼毗时,多色火焰剧烈上升。由骨灰中,拣出各色舍利一千八百粒,舍利块六百多块。灵骨塔于民国三十五年以后分建于杭州虎跑寺,及泉州清源山弥陀岩。

大师生死自在,临终前还手书:悲欣交集。
以弘一大师持律当然可以称为和尚,但我们一般则尊敬的称呼他为弘一大师。以敬仰其一生行仪。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弘一大师当然有这个资格,他还是精通两部戒律的律师。

我们一般尊敬的称呼他为弘一大师或弘一律师。

律师这个名词就是来源于佛教,指通达两部大律的法师。名曰律师。
如今律师是种现代职业,古时候应该叫讼师、状师。追问

在哪圆寂和尚本人本人可不讲究,以此你对。
然而以世间观点来看,一个和尚知道要死了还选则死在养老院,这是什么状况?说明弘一法师没有一座寺庙给他的圆寂行点方便。也许是他不愿开口。一个如此修行的和尚竟要选这样一个圆寂场所,这涉及到弘一法师和众多寺庙之间的关系的微妙之处。
请问历史上有第二个这样行状的高僧吗?

追答

这就是为什么他是弘一大师,而你我是凡夫之辈。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若能如弘一大师一样。就不会有此问。岂可臆测耶?

追问

莫名其妙,答不出所以然,就不要搞神秘主义

追答

尊敬的朋友,此非搞神秘主义,试想,弘一大师会有这种想法吗?他会想:我要圆寂了,却无处可去,哎,此时我才看出我和众多寺庙之间的关系的微妙。

你认为呢?弘一大师会作这样的念头吗?如果他有这样的念头,他就不是弘一大师了。
我们后人,岂能凭借自己的臆测去推断当时的历史呢?

所以,我才说,你之所以纠结于这里,关键还是你和我都没有如弘一大师一样的胸怀和修为,所以,我们会挂碍,而他不会。当事人的他都不会挂碍,你我的挂碍若非臆测即是多余。

追问

闭门造车。你怎么不从以下几个实际方面来考正?
1 从和尚和寺庙之间的关系,一个高僧是否必须有一间寺庙容纳他?
2 在佛教教义上,对高僧圆寂的场地是否有、有哪些要求?
3 在同级别的高僧中是否有如弘一法师一样在非寺庙场所圆寂的、有哪些?
4 一个高僧没有寺庙可以容纳他,在宗教界中这通常是哪些原因所致?

追答

1、不一定,世尊在世时,虽然有精舍,但是也有很多出家人,都是在野外树下一宿,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唐代尤其是以禅宗最为明显,往往都没有固定的寺院安住,或一山洞,或一林间,也因此当年马祖道一禅师才要建丛林,安顿禅僧。

2、世间无常,欲在何处圆寂,佛并无规定,昔日佛亦是在娑婆双树间入灭,佛并没有在他经常住的舍卫国的祗园精舍和王舍城灵鹫山的竹林精舍入灭,盖此二处精舍,凡打开佛经,十之八九,佛皆在此二处说法,佛曾先后二十多年居住在这两个地方,但佛也没有在精舍入灭啊,佛亦选择在野外的树林间,如今大师选择在养老院,不说比佛的树林强,至少也不差吧?至少还是间屋子吧

3、昔日东晋道安大师曾言: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佛亦是僧,佛尚且能在树林间入灭,而不选择精舍,弘一大师为何不能?
再者,在马祖建丛林前,许多大德高僧都是居住在山林间,自然入灭在山林间,历史上又有多少僧人被记录下来呢?但我们可以很正常的得出结论,一定有。

4、看过弘一大师传的人都知道,大师是受当初佛教界所尊敬的,他在圆寂前还受邀请出去说法,大师一生严格持戒,对自己要求甚严,大师自己规定自己居无定所,云游说法,不能认为没有人接纳他。弘一大师塔志亦说:自是行头陀行,粗衲芒屦,云游浙闽间。暮年,息影南.闽,居无定所,
此是大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非是他人不爱待也,若真不愿意接纳,何以大师处处受邀

塔志又云:师平生律己谨严,自奉薄约,不苟言笑,善以身教,无疾言厉色,见者莫不动容。名满天下而自若不足(自己还觉得自己不够好,差很多),屏谢外缘,掩关修道。

颂曰:象教东莅,代诞哲贤。南山式微,一老擎天。戒为道本,裕后绍前。廓落渊默,声震大千。艺文余事,亦造厥巅。缅瞻龙象,忽忽百年。自将不朽,贞石匪坚。春满月圆,唯德无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04
我的回答是否正确不知道。弘一大师,好像没有做过某个寺院的方丈。只有做过方丈的,才能称谓和尚,大和尚。追问

不懂、没想好就不要勉强作答,明白?

追答

首先,我的师父,是弘一大师的徒孙,与妙莲法师一起关照弘一大师往生。

出家人不会介意自己在哪里往生。有修行的人,都知道自己去哪里。肉身放在哪里都无所谓。我身为弘一大师徒孙的弟子,实在没有想过他曾经是什么身份,更没有关注过弘一大师在哪里往生。好像,我们要有更多时间关注自己的修习。

正如您说,没有必要做勉强的回答。答不对题,实在抱歉。

第2个回答  2017-08-02
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已经说明了。
第3个回答  2018-05-24
我也有此疑问不能释怀,最佳答案如此偏激让人贻笑大方,为何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8-09
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啊,弘一法师修的是律宗,名声太大,虽明心见性了,但没有大解脱。太板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