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法学法如何写?

如题所述

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2. 单元教学法
23. 比较教学法
24. 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 直观教学法
26. 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 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 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 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 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 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一、什么叫阅读?
  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媒介,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
阅读本质是对话。
  1、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2、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
  3、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技能活动
阅读的功能:信息解码、文化浸润、心灵沟通。
阅读的类型:积累型阅读;理解型阅读;鉴赏型阅读;研究型阅读。
阅读的方式:
  (一)语义学阅读;
  (二)文体论阅读;
  (三)社会学阅读;
  (四)文化学阅读;
  (五)接受美学阅读;
  (六)综合性阅读。
阅读的方法:默读与朗读;略读与精读;慢读与速读。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
  (一)激发阅读兴趣(广泛、专一、浓厚、高尚)
  (二)培养阅读习惯(心理、行为习惯)
  (三)教会阅读方法(泛读—略读—精读—研读等)
  (四)提高阅读能力:
  1、认读能力;
  2、理解能力;
  3、概括能力;
  4、质疑能力;
  5、评判能力;
  6、鉴赏能力;
  7、摄取能力;
  8、积累能力。
  三、阅读教学的内容:
  (一)写作四系统(主体、客体、载体、受体)
  (二)文章六要素(中心、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文体)
  (三)古人读文六要旨(识字、释词、品句、析段、求旨、探法)
  (四)今人读文“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
  四、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梳理教学思路;
  (二) 调控教学节奏;
  (三)控制教学情绪;
  (四) 活跃课堂气氛
  五、阅读教学的技能:
  (一)导入的技能
  1、文学手段导入法;
  2、艺术手段导入法;
  3、现代技术导入法;
  4、活动游戏导入法;
  5、实物实境导入法;
  6、复习预习导入法;
  7、设疑质疑导入法
  (二)提问的技能
  1、记忆型提问;
  2、了解型提问;
  3、理解型提问;
  4、评价型提问;
  5、运用型提问
  (三)板书的技能
  1、锤炼文字;
  2、借用符号;
  3、运用线条;
  4、制作表格;
  5、创造图形;
  6、调谐色彩
  (四)结束的技能
  1、小结评价 ;
  2、练习作业;
  3、引申拓展;
  4、联想想象。
  六、阅读教学的模式:
  1、教师示范解读
  2、师生对话讨论
  3、学生撰写笔记
  4、多媒体阅读教学
  七、阅读教学的类型:
  1、强调双基型(串讲与评点;段序式;单元教学:提示-通读-比较-总结-训练)
  2、利用情境型(带入情境,感知表象;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体会情境,指导朗读)
  3、发展思维型(问题教学法:设疑-读议-解疑-语言训练)
  八、阅读教学的方法:
  1、诵读、涵泳法(放声朗读;虚心定气、默识心通、切己体察、深入体品)
  2、整体感悟法(谁写、写于什么时候、在哪里写、写什么、为什么写、写得怎样------)
  3、提问、对话法(师生、生生;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编者、权威)
  4、文学鉴赏法(感知-得意-共鸣-迁留)
  九、阅读教学的步骤(一)
  1、了解性预习
  2、启发性讲解
  3、问题性研究
  4、针对性练习
  5、发展性提高
  阅读教学的步骤(二)
  1、情感导入
  2、整体感知
  3、探究质疑
  4、体验反思
  5、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的步骤(三)
  1、确定目标(设定目标、引发动机)
  2、创设情境(教育情境、问题情境)
  3、实践探究(实践活动、研究探索)
  4、合作学习(分工合作、对话交流)
  5、评价反馈(练习测评、反馈矫正)
  十、各种文体的教学:
  (一)一般文章的教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言文的教学
  附:备课与教案
  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练习、备语言、备板书、备方法、备教具(课件)、备学生;
  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课型、教学方法、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板书设计、资料附注)
  教学后记。
作文的重要性:
  1、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文是学生的基本能力
  3、作文是社会的需要
  一、作文教学的目标:
  1、涵养品德
  2、训练思维
  3、表达情感
  4、优化语言
  5、积累知识
  二、作文教学的内容:
  1、传授写作知识(理论)
  写作规律:
 (1)厚积薄发律 (2)有感而发律 (3)勤写多改律
 (4)人文一体律 (5)循序渐进律 (6)从仿到创律
 (7)先放后收律 (8)知行结合律 (9)主客互化律
  2、训练写作能力:
  (1)写作的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
  (2)写作的专门能力(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
  3、培养写作习惯
  4、学习写作技艺
  三、作文教学的原则:
  1、动力性原则
  2、过程性原则
  3、教练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个性化原则
  6、科学性原则
  7、艺术性原则
  8、应用性原则
  四、作文教学的要求:
  1、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
  2、作文与读文相结合
  3、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4、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5、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结合
  6、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7、作文训练与生活(活动)相结合
  8、写实与写虚相结合
  五、作文训练的方式:
  (一)口头作文训练方式(即席发言、复述课文、口述作文)
  (二)单项作文训练方式
  (三)综合作文训练方式(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话题作文、活动作文、自动作文)
  附作文模式:
  1、仿写作文:例文引读—规律概括—模仿写作
  2、写实作文:观察生活—思考感悟—写作表达
  3、写虚作文:设置情境—联想想象—构思创作
  4、命题作文:命题审题—收集材料—作文修改
  5、材料作文:审阅材料—分析定旨—扣题而作
  6、话题作文: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延伸拓展
  7、新闻作文:先定主旨—调查访谈—写作发表
  8、申论写作:概括问题—提出对策—申而论之
  六、作文训练的模式:
  1、我国:指导—示例—练习
  观察—分析—表达(刘 、高原)
  “语言—思维”训练模式(章熊)
  分格作文训练(常青)
  文体递进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
  2、香港:“命题—写作提示”引导式训练
  3、台湾:“范文—作文”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训练
  4、美国:作品示范—写作知识—预备活动—正式写作;观察—思维—语言
  5、前苏联:“基本写作能力—特殊写作能力”训练体系
  6、法国:词汇训练—句子合成训练—作文训练
  7、英国:虚构故事—现实写作
  8、日本:例文—指导—练习
  七、作文教学的过程:
  (一)教师命题—学生选题;
  (二)教师指导—学生准备;
  (三)教师点拨—学生表达;
  (四)教师批改—学生自改;
  (五) 教师讲评—学生总结。
  八、“新课标”视野下的作文教学:
  (一)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弊症:
  1、重“知识”(写作理论),轻“能力”(写作能力)
  2、重“写法”(写作技巧),轻“内容”(写作素材)
  3、重“训练”(机械训练),轻“态度”(写作兴趣)
  4、重“结果”(文章作品),轻“过程”(写作体验)
  5、重“语言”(外部言语),轻“思维”(内部言语)
  6、重“写作”(写作成文),轻“修改”(批改自改)
  7、重“指导”(写前指导),轻“讲评”(写后指导)
  8、重“范文”(名家例文),轻“下水”(教师写作)
  (二)“新课改”作文教学观念的转型:
  1、教学方面: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2、学生方面:变“被动型”为“主动型”
  3、要求方面:变“划一型”为“创新型”
  4、训练方面:变“单一型”为“多途型”
  5、指导方面:变“技巧型”为“实践型”
  6、文体方面:变“文学型”为“实用型”
  7、 载体方面:变“传统型”为“现代型”
  8、 目标方面:变“应试型”为“素养型”
  (三)“新课改”后作文教学的基本走势:
  1、 淡化命题,强调创设情境
  2、 淡化文体,强调语言文采
  3、 淡化章法,强调独特个性
  4、 淡化“思想”,强调真情实感
  5、 淡化结果,强调写作过程
  6、 淡化要求,强调大胆创新
  7、 淡化功利,强调“分享快乐”
  8、 淡化指导,强调自由表达
  (四)“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策略:
  1、品味佳作,优化语感
  2、体悟生活,积累素材
  3、激发想象,开拓思路
  4、诱发动机,训练有素
一、口语交际的涵义与类型: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与交际技能的结合,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场景中活生生的显现,它不仅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体现了较强的生活实践性。对特定语境的准确判断是口语交际成功进行的前提;
合作、礼貌是口语交际必须遵守的规则。
  口语交际的类型:
  (1)介绍类,如自我介绍,介绍名胜古迹等。
  (2)独白类,如说笑话、说故事、说相声等。
  (3)交往类,如做客、道歉、转述、采访等。
  (4)表演类,如演讲、主持节目、演话剧等。
  (5)讨论类,如谈话、讨论、辩论等。
  二、口语交际的功能与意义:
  (一)功能:
  1、交流信息功能
  2、沟通情感功能
  3、审美愉悦功能
  (二)意义:
  孔子:“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1、个人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的需要
  3、工作学习的需要
  三、口语交际的特点与风格:
  (一)特点:
  1、口语化与大众性
  2、情境性与临场性
  3、随机性与生成性
  4、多样性与生动性
  (二)风格:
  1、简洁严密型
  2、庄严典雅型
  3、诙谐幽默型
  4、生动活泼型
  5、质朴通俗型
  四、口语交际的要素与能力:
  听话—是口语交际的理解过程(态度、能力);
  说话—是口语交际的表达过程(态度、能力);
  情景—是口语交际的情境(社交环境、语境)。
  口语交际的能力: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中心、条理、语脉)
   2、快速言语编码的能力(用词、语意)
   3、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能力(神态表情、体势动作、音量语速)
   4、注意能力(词汇、细节、要点、内容—辨音调、重音、停顿、节奏)
   5、理解能力(理解词义、句型语序、内容,概括中心,猜测隐语,推断、理解结论—整体感知,抓关键词句、中心句、语言标志、语境,揣摩关键语句,重视体态语情感体验与创造性理解,)
   6、品评能力(分辨正误,作出反应—体会话语风格,领悟弦外之音)
  五、口语交际的训练:
  (一) 听话的训练:
  听话类型:
   1、交际性听
   2、辅助性听
   3、欣赏性听
   4、评论性听
   5、创造性听
  训练方法:
   1、听记训练法;
   2、听读训练法;
   3、听说训练法;
   4、听问训练法;
   5、听写训练法;
   6、听辨训练法;
   7、听改训练法;
   8、听评训练法;
  (二)说话的训练:
  说话类型:
  问答、交谈、朗读、复述、汇报、讨论、辩论、讲笑话、讲故事、自我介绍即席发言、说相声、演小品、演话剧、演讲、作报告、采访、口头作文-----
   1、结合听、读、写训练方法;
   2、语文课外活动训练方法;
   3、单独开设听说训练课。
  强化说话训练:
  (1)增强自信,变“怕”说为“敢”说;
  (2)培养兴趣,变“敢”说为“爱”说;
  (3)激发情感,变“爱”说为“会”说。
  附:口语应用常见的语病:
   1、略语、赘语—违反“量”的准则
   2、散语、断语—违反“关系”的准则
   3、模糊语、重语、急语、缓语—违反“方式”的准则
   4、不合语境—违反“得体”的准则
   5、角色不当—违反“慷慨”的准则
   6、漠视对象—违反“赞誉”的准则
   7、拦截话题—违反“谦虚”的准则
   8、超前判断—违反“一致”的准则
   9、假意倾听—违反“同情”的准则
  六、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
   1、要有计划,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做到科学、有序;
   2、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注意在阅读、作文教学及课外语文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听说的内容,注意口语训练的教育性,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自觉地追求高雅的谈吐修养;
   4、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听说的兴趣,积极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引爆点”,激发其发表的欲望。多鼓励,引导学生克服思想、心理上的障碍,不讽刺挖苦,允许说错、允许补充、允许修正、允许质疑、申辩、反驳、允许保留,努力消除说话时怯场、跑题、罗嗦、片面、伤人等毛病。
   5、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
   6、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级集体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