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小花戏的舞蹈内容

如题所述

传统剧目 左权小花戏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十余种,多是靠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解放后新编剧目约五十种。其中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铲菜》、《小放牛》、《送小姨》、《游花园》、《妓女告状》、《打樱桃》、《旦哥》、《卖菜》、《卖扁食》、《戏老婆》、《顶灯》、《磕睡多》、《怀孩》、《发孩》、《大娘呀》、《金箱帽》、《拐带》、《二婶婶》、《跳花伞》、《野大夫》、《拿煞人》、《刚天红》、《山小雀落在屹针上》等,内容上多是反映平民生活的喜剧,角色以二小即小丑、小旦为主,个别剧目为小生、小旦、小丑三小戏。 表演音乐 左权小花戏的音乐体制为曲牌体音乐,分为单曲重复与曲牌联套两类,没有固定的音乐规范,曲调组合自由随意,音乐结构可以随内容需要而伸缩,有极大的表现力。小花戏的曲调,来源于广为流行的左权民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中的“小调”,其次是“大腔”。大部分节目采用连曲体,也有一戏一曲的。在连曲体中用间奏和过门将唱腔相衔接,使曲调舒展动人,充满山乡风情。曲牌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多用G调式,以2/4和3/8节拍为主伴奏。乐器有唢呐、笙、笛子、板胡、二胡、低胡等,后又增添了扬琴、大提琴、小提琴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钗、小钗、木鱼、碰铃等。过去有的钗拉机、四块瓦今已失传。小花戏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创新,有的运用现成的左权民歌,有的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创编。如传统剧目《放风筝》,原来只有一首典型的小调唱曲,却有11首唱词反复演唱,显得单调、乏味。后来将其曲式改变为三段体,加了引子、出场曲及过门,又运用了转调技巧,使色彩为之一新。小花戏《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中的曲调,就是以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刘梅躲婚》大腔为基础改编的,显得优雅、清丽、乡土气息浓郁。可见民歌和小花戏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歌为小花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音乐资源,小花戏又宣扬和充实了民歌的旋律色彩,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形式为边歌边舞,有歌就有舞,有舞就有歌,以唱表现人物,以舞传情达意,既要曲唱得响亮,也要舞扭得灵活,还要戏演得精彩,这种极具综合性的审美要求局限了小花戏剧本不可太长,故而传统的小花戏剧本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后来为适应稍长剧本的演出要求,在演唱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伴唱、帮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左权一带闹元宵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多数村庄正月十四􀀁或十七􀀁、十五、十六三天晚上“观灯”,各种社火都要参与串街演出,“观灯”结束后小花戏上台表演,连续演出三天晚上,每晚表演近两个小时,同时要求节目不能重复。十六、十七是村际之间社火交流演出,十八县城文艺汇演,白天游行,晚上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赛演。
当左权小花戏准备正式表演之前,必须首先拜谒村庙。在拜谒神庙时,分为两部分:祭祀和表演节目。正月十五一大早花戏队就回到村庙里祭拜。庙内会摆放“三牲”(祭品中的三牲必须是公的;牛马羊的犄角需齐全;猪必须是通黑色的,绵羊必须是通白色的)等贡品,由庙里道长主持祭祀仪式,祭祀开始。先由村长向神进香,行三跪九叩之礼,再由花戏队依次进供,进香,行三拜九叩之礼。祭祀完毕即在庙前表演左权小花戏。在表演之前还要举行一个仪式。首先从大殿请出神的牌位、仪仗,然后由武社火开道,将神的牌位、仪仗护送到表演场地。上午巳时一到,礼炮三响,表演开始。先由锣鼓开道,仪仗先行,有成对的香幡、青龙白虎旗、龙风扇、天帝牌、金瓜、铖斧、朝天镫半朝銮驾。接下来就是黄罗伞下轿子抬的神的牌位,后面接着是社火队。绕着场地走一圈之后就开始表演左权小花戏。这时小花戏表演者尽情表演,观看的民众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表演几个经典的小花戏《摘花椒》、《筑路哥哥》之后,就由武社火护卫将神的牌位、仪仗送回到庙里。
祭祀表演完后,各村的花戏队首先在自己的村子里挨家挨户的进行表演。到达一家的时候,他们会先敲锣打鼓,如果这户人家想看表演的话,就开门把他们迎进去,如果不想看的话,就紧闭大门,那么花戏队便重新进入别的人家。这些小花戏队一般表演两个传统的节目,表演完后,看表演的家户便给这些小花戏队一些烟酒,花生、瓜子,花戏队拿上东西说些喜庆吉祥的话就紧接着去别的家中,在左权便叫做“串家户”。串完村子,就到县城里的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表演,而这些机关会给这些花戏队现金。一天下来,这些花戏队能挣不少东西,等回到村子里,他们便将这些财物给参与演出的人平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