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中国历史上有夏朝吗 为什么国际上都不承认有夏

出土的文物方面 夏朝是个空白呀 何解

真实存在的夏朝,为何一直寻找不到夏朝都城?

(作者:赵辉)“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是每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屹立世界之林的文化骄傲。但随着近代对历史文明认定标准的变化,夏朝作为中华文明第一个世袭王朝的存在,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中华文明史也因为夏朝都城寻找的未果,目前只能确认为3600年,中华文明史被无奈地缩短了近500年历史。

河南的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一度被专家认为非常接近夏朝都城,是确定夏朝都城的希望。但进过数十年的考古挖掘研究,最终也只能确认为夏文化遗址。夏朝国都的确认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未解之谜。

之所以产生目前这种状况,首先是因为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天生的缺陷,与夏朝国都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无法让历史研究专家毫无质疑地进行确认;其次,根本的问题是在寻找夏朝国都的地理位置上,发生了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被定位于黄河流域或中原以西地区,夏朝国都也就自然地定位在黄河流域范围内寻找,其他地区完全不在夏都的考虑范围内。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夏朝在中国地理位置上定位的局限性,使得夏朝国都多年来一直寻找无果,无法认定与确认。

我们先从历史文献记载中,看看夏朝或者华夏王朝的重点统治区域应该在什么范围。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左传》定公十年载,孔丘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

通过以上两条《左传》的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确定四千年前的华夏地区应位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地盘,而且华夏族群与东夷族群是互为一体的关系。这就将二里头遗址完全排除在华夏王朝的中心区域,排除了二里头遗址为夏朝国都的可能性。

对于“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时常引用,但对于杞人杞国的来历、故事,却并不为世人熟知。杞国,姒姓,伯爵,周武王克商,求夏禹苗裔,得东楼公,封杞以奉禹祀。杜预曰,杞国本都陈留雍丘县,桓公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以并之,迁都淳于(杞始封在雍丘,春秋之前已国于青州而近莒,或由武王改封之),又迁缘陵,襄公二十九年又迁淳于,今河南杞县,即雍丘也,淳于废城,在山东安丘县东北,缘陵故城,在山东尔昌县东南,后为楚所灭。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

《国语·周语》称:“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管子·大匡》记齐桓公语:“夫杞,明王之后也”;《世本·王侯》:“殷汤封夏后于杞,周又封之”;《大戴礼记·少间》:“成汤卒受大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左传》僖公三十一年记“(卫成)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

杞人作为夏朝失国后的夏禹后裔,饱受后人的嘲讽排挤,虽然在商朝与周朝时期也被赋予祭祀夏族先人的使命,但立身生存的区域一迁再迁,四处受到排挤。《左传》里有许多关于杞人杞国的记载,参与许多诸侯盟会,但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在诸侯列强夹缝中生存。杞人在商周时期的命运,就如夏朝的历史一样,变得扑朔迷离,让今人至今为夏朝的历史、地理位置而头疼不已。但杞人杞国的存在,就是对夏朝历史的肯定,是那些疑古派的人士、否认华夏历史的人氏无法否定的历史事实。《左传》中关于杞人杞国的一些记载,可以为我们寻找夏朝国都,提供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传】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十一月,杞成公卒。书曰“子”,杞,夷也。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死则赴以名,礼也。赴以名,则亦书之,不然则否,辟不敏也。

僖公二十七年:【传】二十七年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夏,齐孝公卒。有齐怨,不废丧纪,礼也。秋,入杞,责无礼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侯使司马女叔侯来治杞田,弗尽归也。晋悼夫人愠曰:「齐也取货。先君若有知也,不尚取之!」公告叔侯,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谁得治之?杞,夏余也,而即东夷。鲁,周公之后也,而睦于晋。以杞封鲁犹可,而何有焉?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月。如是可矣,何必瘠鲁以肥杞?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

从《左传》记载中,这些为数极少的信息中,我们完全可以确认,杞人是夏朝夏禹的嫡系后裔,百分百的东夷部落人,这样建立夏朝的大禹也完全是东夷地区人士;大禹是东夷人,涂山氏族是东夷部落人,那么夏启就是百分百的东夷人。大禹与夏启建立的夏朝国都,位于东夷区域,就是合情合理、理所应当的选择。这样,夏朝的建立与主要统治区域与笔者前期文章的观点,位于东夷部落区域的涂山地区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而距离涂山北部15公里的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城镇的古城遗址,就是夏朝大禹建立夏朝国都的合理选择;也是现有条件下,可认定为夏朝国都“华夏城”的最大可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

绥绥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在这首历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涂山氏歌》中,更是明确了来到涂山氏族,并娶了涂山氏女女娇的大禹,在涂山“成家成室”,是东夷人的骄傲,将会成为新的王者。涂山氏族在大禹建立治水功绩与树立德行威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华夏王朝中“华”所代表的族群。而大禹王位的传位者虞舜,也是历史记载确认的东夷部落人士。《离娄下·第一章 》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而在距离怀远涂山西南45公里的淮南市区,一个与虞舜毫无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城市,竟然有一处名称为“舜耕山”的地方,这个地名存在,是否隐藏一段中国远古文明被曲解的历史?东夷部落的虞舜传位于东夷部落的大禹,不仅是对大禹治水建立的不世之功的肯定,也是对东夷部落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的肯定与延续。这是否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初期,地域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呢?

东夷部落的虞舜与大禹的夏朝,连续统治了中华文明启始阶段的王朝,那么中华历史的发展史与文明发展过程可能就需要重新书写,这将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个艰难抉择。而寻找夏朝国都的工作重点,将不得不转移到淮河流域的涂山地区,否则寻找确定夏朝国都的问题解决将会遥遥无期。(作者:赵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0
从理论上,也就是从文献记载看,存在夏朝。但从严谨的考古学的角度,实事求是来说,夏朝的真实存在性依然在科学家的努力探求中。因为我们还是没有拿到最直接有力的文物证据(如商朝的存在有安阳殷墟等甲骨文证明),所以西方历史学家不予承认。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玮璋教授所说,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朝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朝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
《史记•夏本纪》中确实有夏代世系的明确记载,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但是即便如此依然需要考古学家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并判断哪些是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商断代工程和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学术界现今基本认定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它为最终解决夏朝存在问题创造了条件。我们期待着科学工作者最终的好消息。
以上答复满意请采纳哦!

参考资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华考古60年》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18
夏,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于新石器晚期文化。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奴隶制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但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目前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从而破废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四百七十一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大禹老年,推荐皋陶为继承人。皋陶虽有威望,但还没来得及禅让就死了。禹又让伯益做继承人。禹死以后,伯益按照禅让的传统,躲到另一个地方表示谦让,由各氏族部落决定继承人。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权力都比不上启,启轻而易举的继承了禹的位置,并征服了不服从自己的其他部落。启的继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   启死后,继承王位的太康在东夷族的进攻下丧失了权力,经过三代的争斗,直到少康继位以后夏朝才得以巩固稳定。这就是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的过程。以后的统治者都善于控制东夷,或是同东夷搞好关系。可是到了桀统治的时候,却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而且,据说,商汤借故桀昏庸无能、贪图享受,指责夏桀”残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内外交困时,商汤对它进行了讨伐。桀被商汤战败,被放逐以后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
第3个回答  2019-08-02
有没有夏朝,夏朝国都在哪?看看“五子之歌"的产生,就可以明白,夏都在河洛地区的巩偃一带。
五子之歌

出自《尚书》中的《夏书》,《尚书》原有一百篇,有些篇都已散失了,但《五子之歌》还在,是其一篇,

《五子之歌》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唐人同谷子据典故也曾改编过《五子之歌》

《史记.夏本纪》;《尚书》典故
大禹的儿子启作为夏朝君主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君主制时代。然而继承王位的儿子太康,就因为没有德行,导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贪图享乐,在外打猎长期不归,国都被后羿侵占。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五个人的悔意。

夏后太康失国,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示哀悼。

原文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大概意思

一、大禹说过,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国家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二、大禹说过,不要贪图女色,打猎玩乐,嗜酒,豪华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项,就会导致亡国。

三、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

四、大禹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为太康废弃了典法,导致宗庙祭祀灭绝。

五、我们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叹息不谨慎的行为,追悔莫及。

译文

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竟至盘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其中第二首说:“禹王的教诲这样昭彰,可你在内迷恋女色,在外游猎翱翔;喜欢喝酒和爱听音乐,高高建筑大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人不灭亡。”

其中第三首说:“那陶唐氏的尧皇帝,曾经据有冀州这地方。现在废弃他的治道,紊乱他的政纲。就是自己导致灭亡!”

其中第四首说:“我的辉煌的祖父,是万国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传给他的子孙。征赋和计量平均,王家府库丰殷。现在废弃他的传统,就断绝祭祀又危及宗亲!”

其中第五首说:“唉!哪里可以回归?我的心情伤悲!万姓都仇恨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我的心思郁闷,我的颜面惭愧。不愿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岂可挽回?”

五子之歌中的五位王子所居的地方为今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1]
第4个回答  2012-07-18
因为中国到周才有明确时代的历史,到商才有文字(甲骨文)记载,而夏朝基本上都是“传说”,甚至夏的一些君王都是类似于“神话传说”之类的性质(比如夏启之类,他的父亲就是大禹治水的禹),所以国际上不认为夏朝有“王朝”统治,而更多认为是氏族统治性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