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说下怎样在念佛时观想?需要注意那几点?

如题所述

若修观想念佛,当依《观经》十六观而修! 印光大师文钞中说: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中略)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以实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书一】八二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书一】五三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生大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书一】八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9
个人意见:念佛时的观想,可以试着回想自己上学的时候在教室里坐着,拿着课本,老师就在您面前为您讲课,您在专心听讲,专心朗读。教室就是您现在念佛的地方,课本就是经书,老师就是佛菩萨,专心诵经。 这样观想起来就更直观了。阿弥陀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30
阿弥陀佛 念佛有四法 持名 观想 观相 实相 持名即念佛名号 不作观 只念清楚 听清楚 稳当故 复三根普被 作观诚非易事 古德云 心粗境细 观难成就 若不如法 易招魔事 观想与实相非上根难以修学 故不若持名之稳当易修 持至一心不乱 则实相妙理 彻底全彰 西方圣境 随心净而现前 故古来诸祖师大德 偏赞持名念佛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入三摩地 斯为第一 如是如是 仁者思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