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外交人才

如题所述

蔺相如、班超、张骞、王玄策、晏婴等。

1、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2、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3、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4、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王玄策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

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

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5、晏婴

晏婴,姬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晏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玄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蔺相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古代著名外交家
  张骞
  西汉时期汉中人。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打算联合西边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于是应募出使。在出陇西经过匈奴辖地时被俘,此后在匈奴生活了十多年,还娶妻生子。不过,他一直手持汉朝符节,后来寻机逃走,向西到达了大月氏。这时的大月氏由于被匈奴逼迫,已经西迁,还统领大夏。张骞到达大夏一年多以后才返回。在归来的路上,张骞为防匈奴,从南道从,但还是被匈奴再次俘获,被拘押一年多之后趁匈奴内乱的机会又成功地逃出来,返回汉朝。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武帝授给他太中大夫。
  后来,张骞又建议武帝联合乌孙。武帝于是拜张骞为中郎将,携带大量的牛羊金帛出使。张骞到达乌孙之后,分别派遣自己的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临国去游说。元鼎二年,张骞回到汉朝,第二年病逝。他原来派遣的副使先后带着西域各国的使节来到汉朝,而且乌孙后来还和汉朝通婚,共同夹击并打败了匈奴。汉朝之所以能打通和西域的联系,功劳首先应归于张骞,因为他在西域各国极有威信。据说现在的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都是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国来的。张骞对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班超
  是东汉名将。公元73年,班超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出关后到了罗布泊附近的鄯善国,用智慧打败了匈奴,受到鄯善王的赏识并由此脱离匈奴,归附了汉朝。班超等人的功劳被上奏朝廷,并请求派遣正式使臣去驻守西域。班超为行军司马去驻守西域,班超依旧带了原来的三十多人再次回到西域。此次班超的正义行动深得疏勒国人拥护。公元94年,班超最后降服了北匈奴统治下的焉耆、危须和尉犁,东汉再次统一西域全境。
 玄奘
  世称唐三藏,十二岁出家,遍读佛经,深体宗旨,决心削发皈依佛法,为佛家事业贡献一生。可是玄奘没有以既有的成就而感到自足,于是周游国内各地,遍访高僧。玄奘发现既有经论之义或隐或显,不免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从。于是决心西行求法,以弄明白众多的疑问。唐太宗贞观三年,二十八岁的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路关隘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经过哈密、高昌、龟兹,越天山,至素叶城,出铁门,渡缚刍河,越大雪山,进入北印度。当他渡过八百里沙漠时,曾有四日四夜无一滴水入口,然玄奘决心已定,终于冒险西行数万里到达印度。玄奘受到印度等国的欢迎和礼遇。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两国最重学术,而以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大的佛教大学,约两万多人,大师荟萃,玄奘在此居住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慕名遣使来请,玄奘到达该国时,国王率领群臣迎拜赞叹。戒日王也闻名来请,拘摩罗王便偕同玄奘来到曲女城,戒日王非常高兴,召集各国僧侣在曲女城召开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全都列席,三千多名大小乘高僧、两千多位婆罗门等教徒,以及一千多位的那烂陀寺寺僧,全都参与盛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受请为论主,登上宝座,称扬大乘佛教。从早到晚,连续十八天,他高坐宝位,发挥宏论,大众无一人敢与其辩论。散会时,各国国王都送珍宝,玄奘一概辞谢。依照印度的通例,凡是辩论胜利,便乘象出巡,以示荣耀。于是,戒日王礼请玄奘乘象出巡,并遣人执旗前导巡行,将大会盛事宣告于众,这是有史以来国人在印度的最高光荣。由于玄奘受到戒日王的推崇,戒日王便与中国通使,因而有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的事。以后玄奘在印度又周游各国,巡礼佛迹,游历以佛教壁画、雕刻等艺术闻名世界的南印度阿姜塔石窟等地之后,携带经、像、舍利等,经由疏勒、于阗归国,于贞观十九年返抵长安。
玄奘载满名震五印的声誉回到长安,夹道相迎的有数十万人之多。次日,长安街上陈列着玄奘带回来的佛舍利粒,金檀佛像七尊,经论520夹657部,从朱雀街排到弘福寺,长达数十里,群聚无数瞻仰者,烧香散花不断。玄奘的西行求法,往返共历十七年,行程高达五万里,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并为佛教在中土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唐太宗召见玄奘,敕住弘福寺,与弟子窥基等人专心致力于梵文经典的翻译,历经十九年,共译出经律论七十五部,总计有一三三五卷之多。所译经典数量庞大,不但惊人,而且译笔信实,讲究逐字逐句符合原典的忠实原则,杜绝古代译经家信笔直译的翻译手法。因此,后世的译经家把玄奘以前所译的经典称为"旧译",自玄奘之后所译的经典称为"新译",同时尊他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之一。在他所译的经典之中,大多是唯识经论,玄奘也成为中国唯识宗的初祖。中国佛教经过法显、玄奘等人的西行求法,穷本探源,已得佛教的全部精义,从此佛学也日益昌盛于中国。
  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习俗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所记印度情形,在各种印度游记的著作中,最为详细,堪称是中国第一个印度通。同时,他把"天竺"的名称改译为"印度"。印度佛教不但影响世界各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其他如绘佛画、塑佛像、建寺塔、做道场、放焰口等,也同样使中国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艺术有着创新的发展。这部被译成多种文字而闻名中外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玄奘积极讲经弘法,热心佛学教育,门下人才辈出。玄奘的译经传教,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投到玄奘门下,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是《西游记》唐僧的历史原形人物。
郑和
  郑和,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郑和的才华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8
蔺相如、班超、张骞、王玄策、晏婴等。

1、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不详,bai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2、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3、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 。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逝于大汉帝都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4、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王玄策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

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

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5、晏婴

晏婴,姬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第3个回答  2013-09-12
曾国藩,李鸿章
第4个回答  2013-09-12
晏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