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考试用的

1、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多为成长着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体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要比物质和其他精神产品的生产劳动复杂得多。 

2、创造性。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言行去影响学生,必须作出示范和表率。学生有尊重、学习和信赖教师的自然倾向,也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4、个体性与集体性结合。教师是个体劳动,而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并加强同其他教师的联系与合作。

5、长期性。培养年轻一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反映了“制造”周期长,也反映了“产品”使用期长,见效慢。

扩展资料:

一、教师劳动报酬:

教师劳动报酬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教师付出一定劳动后,按“按劳分配”原则获得的物质补偿。教师劳动是一种具有生产性的劳动,是“直接把劳动能力本身生产、训练、发展、维持、再生产出来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164 页)。

在中国具有多种形式。除工资这一基本形式外,还有教龄津贴、特级教师补贴、班主任津贴、代课代职金、兼课酬金、超工作量酬金和其他奖励资金等。

近年来教师报酬偏低成为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994 年 1 月 1 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改善教师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教师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劳动报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劳动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6

23年二级建造师-新考季备考指导课

精编干货 高效通关

¥1元/科

23年一级建造师-备考资料大礼包

备考提速 精华知识点

¥1元/科

2021一级造价师-密训抢分

密训抢分冲刺

¥0元

2021一消名师100节精品课

超值体验,轻松取证

¥0元

2021年中级经济师-强化进阶体验课

知己知彼,三步破局

¥1元

2022年高级经济师-基础重塑课

基础重塑 高效备考

¥0元

2021健康管理师超值教程大礼包

教程课题一站式配齐

¥39元

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备考指导

轻松入门人力资源师

¥0元

    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精华资料免费直播课免费领课领优惠券考试日历
第2个回答  2019-02-05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多为成长着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体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要比物质和其他精神产品的生产劳动复杂得多。

2、创造性。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言行去影响学生,必须作出示范和表率。学生有尊重、学习和信赖教师的自然倾向,也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4、个体性与集体性结合。教师是个体劳动,而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并加强同其他教师的联系与合作。

5、长期性。培养年轻一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反映了“制造”周期长,也反映了“产品”使用期长,见效慢。


扩展资料:

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种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一个人成长为这种角色需要经过复杂的、长期的学习过程。

教师角色是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其他角色——主要与学生——互动,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角色功能。这里就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问题。教育活动主要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因此教师的角色地位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来确定。

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孰为主体孰为客体的关系。

对此,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处在绝对的受支配地位。这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

第二,学生为主体,教师完全受制于学生的要求。这种观点是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在绝对的被支配的位置。这种观点是“学生中心论”。

第三,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

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承担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务,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劳动特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9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1、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多为成长着的年轻一代,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每一天都在成长,生理会发生变化,心理和心智也会一天比一天趋于成熟。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针对特殊阶段学生复杂的情况,做出对应的教学改变。

2、创造性。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就需要教师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言行去影响学生,必须作出示范和表率。身为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有尊重、学习和信赖教师的自然倾向,所以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扩展资料:

教师劳动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个体性与集体性结合。教师是个体劳动,而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并加强同其他教师的联系与合作。长期性也是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培养年轻一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反映了“制造”周期长,也反映了“产品”使用期长,见效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劳动特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多为成长着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体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要比物质和其他精神产品的生产劳动复杂得多。

2、创造性。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言行去影响学生,必须作出示范和表率。学生有尊重、学习和信赖教师的自然倾向,也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

4、个体性与集体性结合。教师是个体劳动,而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并加强同其他教师的联系与合作。

5、长期性。培养年轻一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反映了“制造”周期长,也反映了“产品”使用期长,见效慢。

扩展资料

教师劳动特点是教师劳动的本质特性。教师劳动是塑造人的,是劳动力、科学知识和社会成员再生产的特殊劳动,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属脑力劳动范畴,但又有别于其他脑力劳动。

教师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得到理解。这个时代,人人在评说教育,但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教师工作的了解其实非常有限。教师教书育人与医生救死扶伤、战士保家卫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属于精神性劳动,其成就往往不那么立竿见影。

一节好课,背后也许是十倍时间的准备。有时候十倍投入,才有一分在育人方面的收获,其表现或为多一个合格的公民,或为多一个幸福的人生,对其个人意义重大,在社会大潮中看起来却是微澜。而其中的艰巨性,却常常被过去宣传的少量抽象化典型所掩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教师劳动特点

人民网--媒体称教师属于精神性劳动 社会应以平常心看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