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如题所述

古代封建王朝实行以皇帝专制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皇帝专制下的王朝中央机构分为宫廷和朝廷两大系统。

一般来说,每个王朝的中央机构又可分为行政机构、军事机构和监察机构。行政机构属于皇帝专制下的核心机构,是王朝最高决策和执行机关。

夏、商、周的王朝行政是宗主国统辖下的诸侯国行政,秦代以后的王朝行政是中央统辖下的地方各级行政,绐有中央行政和地方行政之分。

中央权力机构发端于战国诸侯国中。诸侯国一般都设相(相当于后世的丞相),相有相府,成为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秦、西汉延续这个制度。但秦、西汉的丞相府机构设置尚不健全,并没出息把中央行政权力统归起来,而很大一部分权力分散于九卿——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和少府,丞相府作为中枢权力机构的核心很大程度上依靠九卿来推行中央行政。

到了东汉,以皇帝近侍而发展起来的尚书台开始分享相权,形成中央第二层次的权力中枢,但仍没有脱离少府。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而独立,从宫廷分离出来,做为中央的一个中枢权力机构越来越成熟,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也随之成为名符其实的最高行政长官。尚书台分设的吏、兵、民、工、刑、礼各职能机构开始收拢分散于九卿的中央行政权,使中央行政权集中于尚书台。而且丞相制度也随着曹魏的建立而取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12
西汉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和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与九卿组成中枢机构。
东汉,帝王便逐渐削弱三公的权柄,而将自己的宫廷秘书机构——尚书台提升到政治决策的中心,尚书台的首脑尚书令和左右仆射本是宫廷近臣,至此乃成为朝中股肱,原先的三公虽然地位依旧崇高,反倒拱手而无为,至于九卿,则更是职责日渐模糊,有些甚至无事可做,成了变相的荣誉空衔。
魏晋时期,尚书台权势的膨胀使得这一原先皇帝倚赖的亲信机构也逐渐成为皇权的羁绊,于是另一个宫廷近侍机构——中书逐渐崛起。两汉时中书的地位还很卑下,其首脑中书监、令也不受重视,往往由宦者充任,职司并不重要,更与外廷朝政无与,是以司马迁下蚕室而赦为中书令,竟以为终身之耻。而此时的中书却在皇权的支持下成为诏令传达部门,而尚书台及其所属各部反倒居乎其下,成了执行者。
隋唐的三省六部从制度上规范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职司范围和分工,使得这一阶段的中枢机构较为稳定,但中唐以后宦官干政和晚唐昙花一现的皇族典兵,却仍带有移近密作中枢的影子

宋代独特的官、职、使分离的制度使得三省六部等制度名存实亡,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的重要职位都由“差遣”的京官担任,中枢机构更是经常出现亲信(蔡京)、近臣(高俅、宦官(王继恩、童贯)等的身影。

明代废宰相、尚书、中书,六部直属帝王,而初以四辅、后以大学士参理政务,后者居皇城之中,又是典型的近密而中枢之实例;前者皆寒素老儒,虽身份疏远,但既无理政经验,又无真正实权,不久即废,四辅存在期间,毋宁说是最彻底的君权独断时期。 设立东厂西厂,俗称特务机构,以做到控制官员。这些东西厂直接隶属皇帝,达到皇帝控制真个国家。

清代沿明制设内阁,内阁权很重,限制皇帝的权利。于是康熙设南书房,雍正开养心殿置军机处,作为最核心的中枢佐政机构,尽管清代大学士品级崇高,但没有了明代大学士的风光。然而,清代是皇权的最高峰,雍正时期建立军机处,军机处无论名目还是实际上,都仅仅是皇帝独掌中枢的工具,皇帝的权利达到了顶峰。
第2个回答  2008-02-12
中枢机构的演变主要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在秦朝宰相的权力很大,赵高的指鹿为马就是一个说明。到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分割了部分的相权,丞相权力有所减小,但中枢权力机构还是在中枢省。宋朝设三司分化相权。到了元朝实行一省制,丞相权力急剧膨胀,以威胁到了皇权。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朱棣设立殿阁大学士与内阁,中枢权力机构移到了内阁,同时宦官也有了掌权的机会,比如说冯保。在明朝阁臣权力很大。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物。重要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