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当前就业困境

如题所述

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具体而言就是指大学生由于就业观指导就业行为的表现对于时间空间及行业的矛盾,例如许多大学生渴望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二三线城市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问题是人为地改变了就业压力的分布,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到一线城市,增大了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与此同时,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城市可能面临招不到人的情况。

此外,对于行业而言,不同行业的就业情况及问题大不相同,类似于大学专业也有热门与冷门之分,许多毕业生渴望去银行或者其他国有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工作,而一些民营企业就处于招工劣势,据调查显示,金融、会计、计算机等相关工作的就业意愿强,而例如基建工程、给排水等相关工作就业意愿弱。

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就业问题的最关键问题,可以说是供需不平衡,进一步说是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这是由于专业设置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不匹配,高校提供给市场的就业者与市场需要的就业者不匹配,这就是典型的结构性缺失;

第二是热门专业就业者供给过剩。前文提到的金融、计算机、会计,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待就业人数远远超过市场可提供的岗位;

第三则是人才素质难以保证。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从“学生派”过渡到“社会人”的成本太高、周期太长。

扩展资料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供需关系,进行就业的供给侧改革,立体来看则需要政府、高校、个人、社会全方位发力,具体如下:

(一)政府:引导就业供给侧改革,调整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矛盾。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二)高校: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建立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使得专业与就业,学生与社会紧密结合。同时,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铺陈于平时教育。最后,作为高校也可以对大学毕业生创业进行学校方面的支持,对就业、面试等环节进行专业培训。

(三)个人: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合适的就业观念,使得自己“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积极就业,自主创业”,面对如今就业的巨大压力,提升自身才是关键所在,在学习上,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务必学得仔细踏实,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多开阔眼界,多进行实践,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本领。

学习之余,多进行思考和锻炼,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在接触一份新工作新任务的过程中,尽快适应需求,实现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5

一是技能与岗位不匹配,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由于地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逐年递增态势,但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技能素质相对偏低,就业领域较窄,而新成长劳动力存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不能与市场良好对接问题,造成用工难,就业也难。

二是创业意识和氛围不够,不少就业者存在等、靠思想。由于缺乏创新、创造意识和承担风险能力,不少就业者不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寻找创业机会,闯荡市场,而是等政府扶持,靠关系就业,有的甚至宁愿吃救济、吃父母也不积极就业,更谈不上创业。

三是就业工作重点不断变化,就业援助政策的调整跟不上形势。当前,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人群已成为就业重点扶持对象,但有的就业援助政策还停留在过去,跟不上发展需求。如地方反映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三年到期后,对部分就业困难人员面临因政策到期而重新失业的风险没有后续援助政策。

四是就业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资金使用上,支出进度较慢。在资金用途上,两类资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各自的侧重点不够明确,协同促进就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扩展资料:

供求的巨大缺口远不是惟一的挑战。专家指出,从劳动力结构上看,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却人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规模庞大的农民就业“大军”更构成了考验。而数字显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亿,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向城市“进军”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4.3%,这是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底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尽管这一数字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解读这一数字可以发现,一方面,这一数字相对于以往3%左右的数字已经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这一数字尚未包括与原单位“藕断丝连”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以及数目庞大的农民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05

调整心态,能上能下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工作岗位的时候,应该有一种理性的态度。首先,要看自己身上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摆脱传统精英教育思维模式的德影响。

不要先在头脑里有类似这样的想法:待遇低于几千不干,工作职业太基础不干。这样的人,往往是眼高手低,缺少一种从小事做起的实干精神。

大学毕业生应该在清醒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从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做起,逐步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后才能实现自己从基层工作岗位向上层工作岗位的发展。

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认识到基础性工作的价值,并把它作为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地;不要消极地在工作岗位上无所事事,而是要立足于基层岗位,积极向上,使自己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奋斗和总结中过程中成长。

扩展资料:

很多大学毕业生往往只是认准一条路,就是要实现高就业。对不能就业的现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所以很多大学生在不能实现就业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这一点在名牌高校的学生中间表现的更为明显。

因此,在就业前,就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没有自己理想的工作怎么办,是降低自己的要求去适应工作岗位,还是继续学习深造或者培养相应技能获得工作岗位。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在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时陷入不可摆脱的困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04
就业困难主要针对本身没技术,不好学,不吃苦的人,只要肯多努力一点,其实不难
第4个回答  2012-05-04
观察人士认为,此举不仅对实现农村劳动力获得平等就业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对缓解中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积极影响。

  种种情况显示,中国目前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供给量的迅猛增长正成为当前就业工作中的最大“心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扩之后,近期中国新成长劳动力的供给将升至峰值,加上现存的下岗失业人员,预计今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2400万人。

  与迅猛增长的供给量相比,就业岗位的增加却显得“步履沉重”。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5年中,由于经济的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370万个工作岗位,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权威人士估计,按今年经济增长保持在7%,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800万个左右。

  供求的巨大缺口远不是惟一的挑战。专家指出,从劳动力结构上看,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却人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规模庞大的农民就业“大军”更构成了考验。而数字显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亿,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向城市“进军”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4.3%,这是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底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尽管这一数字尚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解读这一数字可以发现,一方面,这一数字相对于以往3%左右的数字已经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这一数字尚未包括与原单位“藕断丝连”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以及数目庞大的农民工。

  在种种显性压力面前,中国目前缓解就业压力的潜力也不容低估。专家指出,从当前情况看,解决就业问题仍有诸多有利条件,首先是高层对就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整套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就业问题专家认为,这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运用政策手段来促进就业的方法在去年直接促成了三项就业目标的实现,并将在今后发挥巨大效应。

  学者认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企业经济效益好转以及第三产业发展加快等必将对就业形成有力拉动。国家实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将为解决就业问题带来新的机遇。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大政方针已定,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就业问题专家于法鸣说,“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落实和完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据郑斯林在“中国就业论坛”上透露,有关方面已根据目前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对城镇失业源头进行调控等,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