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五次对出路的探索

如题所述

(一)洋务运动——近代化探索的开端(经济的工业化)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2.(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派别、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央有恭亲王奕诉、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口号: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
3、主要活动:(1)前期以 “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2)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海军规模最大。
(4)开办新式学堂。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评价:(1)性质:它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局限性: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积极作用:①但它引进了西文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客观上为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④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6.启示: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洋务派单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而不从根本上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画“ ”为失败的根本原因)
地主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二)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政治民主化)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1)派别、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的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3.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春,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后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了。
(3)高潮:百日维新
A.过程:1898年6月—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B.内容: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④文化上,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⑤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废新法、囚光绪,杀新党,戊戌变法失败。
4.意义:① 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②它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5.失败原因:①维新派力量弱小,且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②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力量强大,反对变法。
6、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无法领导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三)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2、(1)派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过程:
(1)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发展: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A.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是《民报》.
作用是: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B.孙中山在《民报》创刊词上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地位: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A.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后又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B.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4)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失败
4.评价:(1)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仍没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5、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 时间:1919——1949年,2、领导者:无产阶级,具体是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4、意义: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1
一)洋务运动——近代化探索的开端(经济的工业化)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2.(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派别、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央有恭亲王奕诉、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口号: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
3、主要活动:(1)前期以 “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2)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海军规模最大。
(4)开办新式学堂。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评价:(1)性质:它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局限性: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积极作用:①但它引进了西文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客观上为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④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6.启示: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洋务派单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而不从根本上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画“ ”为失败的根本原因)
地主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二)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政治民主化)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1)派别、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的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3.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春,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后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了。
(3)高潮:百日维新
A.过程:1898年6月—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B.内容: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④文化上,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⑤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废新法、囚光绪,杀新党,戊戌变法失败。
4.意义:① 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②它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5.失败原因:①维新派力量弱小,且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②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力量强大,反对变法。
6、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无法领导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三)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2、(1)派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过程:
(1)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发展: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A.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是《民报》.
作用是: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B.孙中山在《民报》创刊词上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地位: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A.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后又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B.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4)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失败
4.评价:(1)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仍没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5、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 时间:1919——1949年,2、领导者:无产阶级,具体是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4、意义: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2个回答  2012-05-01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
2.(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派别、人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央有恭亲王奕诉、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口号: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
3、主要活动:(1)前期以 “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2)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海军规模最大。
(4)开办新式学堂。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评价:(1)性质:它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局限性: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积极作用:①但它引进了西文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客观上为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④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6.启示: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洋务派单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而不从根本上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画“ ”为失败的根本原因)
地主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二)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政治民主化)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1)派别、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的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3.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春,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后组织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了。
(3)高潮:百日维新
A.过程:1898年6月—9月,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B.内容: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④文化上,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⑤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4)结果:1898年9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废新法、囚光绪,杀新党,戊戌变法失败。
4.意义:① 它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②它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5.失败原因:①维新派力量弱小,且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②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力量强大,反对变法。
6、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无法领导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三)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2、(1)派别: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2)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过程:
(1)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发展: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
A.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是《民报》.
作用是: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B.孙中山在《民报》创刊词上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地位: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A.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后又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B.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4)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辛亥革命失败
4.评价:(1)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仍没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
5、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 时间:1919——1949年,2、领导者:无产阶级,具体是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4、意义:中共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3个回答  2012-05-03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条理清楚。
***********************************************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一共有多少个阶级?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变法;
4、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5、工人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
历史事件及影响意义,可以参照上面各位的答案。在此不再罗嗦。
第4个回答  2012-05-01
(一)洋务运动——近代化探索的开端(经济的工业化)
(二)戊戌变法——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政治民主化)
(三)辛亥革命(政治民主化)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