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国经济对抗最终形成的时间及标志

如题所述

1、第一阶段
(1)时间: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2)双方基本态势: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3)表现
缓和方面:
第一个事例是签定对奥地利和约。二战后奥地利的命运与德国如出一辙,被四大国占领。而这时苏联主动与西方合作,签定条约,结束占领,使奥地利永久中立。西方把苏联的举动看成是和解信号,认为苏联新领导人作出了实质性让步由此,苏联与西方的关系开始解冻,苏联在西方的形象开始上升。
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承认联邦德国是对现实的无奈,但苏联为此获的巨大利益。一是又改善了苏联在西方国家的形象,二是建交后获得了联邦德国资金技术方面支援,三是使西方难以回避民主德国这样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
第三个事例是赫鲁晓夫访美。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位领导人访美,这次会谈没有实际成果,被认为是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两人在戴维营度了一次蜜月。但这本身给世界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印象。

紧张方面:
一是柏林墙事件
二是古巴之导弹危机

2、第二阶段
(1)时间: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2)双方态势:苏进攻美防守
(3)表现
苏联在欧洲采取缓和战略,而在亚洲以武力进攻。入侵阿富汗、中苏珍宝岛。
美国一是从越南撤军,二是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3、第三个阶段
(1)时间:80年代
(2)双方态势:美对苏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3)表现

美国在争夺第三世界上打小规模战争与苏联竞争,因此很多别国内政问题因美苏双方的介入而国际化,难以解决,如阿富汗问题,一打就是9年。在核战略方面美苏在质量上竞争,如“星球大战计划”,但美国此举意在拖垮苏联。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15
冷战经济对抗主要体现在:美国1947年7月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实际上主要目的把西欧国家纳入对苏联制衡的轨道上来,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苏联为了打破美国及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于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第2个回答  2012-05-10
1949年,美国等西方12国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为首的东欧8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先后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3个回答  2012-05-07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看,经济对抗的根源是政治对抗,经济对抗是政治对抗的形式,是其中的一个小环节。其实在二战之前,美苏的政治立场就已然不同,当时苏德的政治立场是一致的,但希特勒攻打了苏联才迫使苏联暂时放弃他的政治立场。所以只要纳粹一灭,美苏政治对抗的局面就不可避免,这种对抗演绎为外交对抗、军事力量的对抗、经济对抗等等。详细材料还是看看楼上的回答吧。
第4个回答  2012-05-15
杜鲁门主义提出标志正式形成
在这之前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开始
最终形成是
1949.4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之后1955苏联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最终形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