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盛行于元代,它的特点是什么?元代流传较多的曲还有哪些?

在线急等,谢谢各位

  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山西日报)

  梧桐雨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著名元曲:
  阳春曲(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
  自古瓜儿苦后甜。
  你娘催逼紧拘钳,
  甚是严,
  越间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
  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
  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
  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
  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
  多少豪杰。
  鼎足三分半腰折,
  知他是魏耶?
  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
  莫太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
  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
  疾似下坡车。
  晓来清镜添白雪,
  上床兴鞋履相别。
  莫笑鸠巢计拙,
  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
  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
  绿树偏宜屋角遮。
  青山正补墙头缺,
  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
  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
  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闹穰穰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
  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
  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
  便北海探吾来,
  道东篱醉了也。

  关汉卿

  双调·大德歌

  春
  子规啼[二],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三],则见双燕斗衔泥[四]。

  夏
  俏冤家,在天涯[五]。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六]。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七]。蛾眉淡了教谁画[八],瘦岩岩羞带石榴花[九]。

  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十]。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一一]。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一二],淅零零细雨打芭蕉[一三]。

  冬
  雪纷华,舞梨华[一四]。再不见烟村四五家[一五],密洒堪图画[一六]。看疏林噪晚鸦[一七],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一八]。
  [一]双调:宫调名。大德歌:是这个调子的曲牌。
  [二]子规:即杜鹃。据说它的叫声有些象“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晁补之《满江红·寄内》:“归去来,莫教子规啼,芳菲歇。”
  [三]鱼雁:书信的合称。《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四]则见:只见。斗衔泥:争着衔泥营造巢穴。化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谁家新燕啄春泥”诗意,喻相思相爱。
  [五]天涯:指极远的地方。《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六]“偏那”句,偏偏只有那里留得住。张耒《风流子》:“遇有系马,垂杨影下。”
  [七]数对:屡次对着,频频地对着。
  [八]蛾眉:指女子弯弯的长眉毛。
  [九]瘦岩岩:瘦削的样子。石榴花:泛指红色的花。苏轼《贺新郎》:“石榴半吐红巾蹙”,则借作石榴花了。
  [一○]陈抟高卧:陈抟(tuan):五代末、北宋初的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曾修道于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每睡常百多天才起来。
  [一一]扑簌簌:流泪的样子。
  [一二]秋蝉、寒蛩(qiong):秋天里容易唤起人们愁思的两种昆虫,诗人们往往用它们来形容和点染离人的秋思。蝉,又名知了。寒蛩:即蟋蟀。
  [一三]“淅零零”句:形容下着蒙蒙的细雨。细雨打芭蕉,取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的语意。
  [一四]雪纷华,舞梨花:形容雪花象梨花一样的洁白。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五]烟村:烟雾笼罩着的村庄。
  [一六]堪图画:值得描绘。图画,这里是动词。《汉书·苏武传》:“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一七]掩映:半藏地露,或隐或现。
  [一八]“斜缆”句:斜系着一条小小的钓鱼船。缆,本是系船的索子, 里作动词用。

  关汉卿
  双调·碧玉箫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一]。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二]。恨天涯锦字稀[三],梦才郎翠被知。宽尽衣[四],一搦腰肢细[五];痴,暗暗的添憔悴。

  秋景堪题[六],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七],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八],有白衣劝酒杯[九]。官品极[一○],到底成何济[一一]?归,学取渊明醉[一二]。

  [一]柳绵:柳絮,柳花。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二]帘外晓莺啼: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三]锦字:用锦织成的字。窦滔的妻子苏蕙曾织锦为回文寄给他,后因以指情书。晁补之《回文词》:“织成锦字纵横说,万语千言皆怨别。”
  [四]宽尽衣:柳永《蝶恋花》:“花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说因离别而相思,因相思而消瘦。
  [五]一搦(huo):一握,极言其腰肢之细小。《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人。”后因以细腰形容美人。
  [六]堪题:值得写,值得描画。
  [七]松径:指隐居的园圃。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又《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下句。
  [八]泼醅(pei):没有漉过的酒。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
  [九]白衣劝酒:陶渊明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正苦无酒,忽值江州剌史王弘使白衣送酒至,渊明乃就酌,烂醉而归。白衣,给官府当差的人。
  [一○]官品极:最高的官阶。
  [一一]成何济:有什么益处。济,益处。
  [一二]渊明:晋陶潜的字,他是我国四、五世纪时的著名诗人。他过不惯官场的生活,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写 了一篇《归去来辞》,就挂冠而归了。

  白朴
  中吕·阳春曲·知几 (二首)
  知荣知辱牢缄口[三],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淹留[四]。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五]。
  不因酒困因诗[六],常被吟魂恼醉魂[七],四时风月一闲身[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九]。
  [一]中吕:十二宫调之一。阳春曲是它的曲牌。
  [二]知几(ji):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和先兆。《易·系辞下》:“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机:隐微预兆。
  [三]知荣:就是要懂是“持盈保泰”的道理。知辱:就是要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明哲保身的哲学。缄(jian)口:把嘴巴缝起来。《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以缄口表示闭口不言。
  [四]淹留:停留。《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曾何足以淹留。
  [五]“贫煞”句: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风流,这里作荣幸、光彩讲。
  [六]酒困:谓饮酒过多,为酒所困。诗困:谓搜索桔肠,终日苦吟。
  [七]吟魂:指作诗的兴致和动机。也叫“诗魂”。醉魂:谓饮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精神状态。
  [八]四时:一指春、夏、秋、冬四季;一指朝、暮、昼、夜。风月:指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九]天真:指没有做作和虚伪,不受礼俗影响的天性。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9
《天净沙秋思》《潼关怀古》《窦娥冤》http://www.people.cornell.edu/pages/st292/yuan/mazhiy.htm
元曲的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山西日报)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主流。蒙古人统一中国后,给汉人以残酷的
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长期剧烈的民族冲突,他们破坏了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制度,从前看作是上品的读书儒生,这时
却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这使得中国
的学术思想沦入了黑暗时期,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重
要的时期,前人所认为卑不足道的民间文学,大大地发展起来
,代替了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一新兴的
文学,正是大众所欣赏的曲子与歌剧。

所谓元曲,实包含两个部份:一是散曲,一是杂剧。散曲可以说是元代的新体诗,杂
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双方关系非常
密切,但它们却各有诗的与戏剧的独立生命。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
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既便于书写情怀,又宜于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
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着有乐师来正谱,文人
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
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大凡一种新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由简而繁,由不规则而规则,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
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在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
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
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发展来看,大略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两期的界限正当元人统一中国
不久的时代。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的表现着曲中特有的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
,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现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于南北
文学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渐渐的离开民间文学的精神,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
重含蓄琢练的手法,而步入于雅正典丽的阶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远的意境,清新
的语言,泼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渐渐的减少了。我们读了关汉卿、马 致远诸家之作
,再读张可久、乔吉之作,这一种演变的状态,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173642216

第2个回答  2007-12-09
中国文学史中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可见“元曲”在中国古文学中的地位。元曲,又称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构成一支组曲;《录鬼簿》载乔吉曾有咏西湖的〔梧叶儿〕百首,是重头小令之最长者。联章体虽以同题同调的组曲出现,内容上互有联系,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故仍属于小令的范畴。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除此之外,散曲体制中还有一种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如〔正宫·塞鸿秋〕一曲,其末句依格本是七个字,但贯云石的《塞鸿秋·代人作》,末句作“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变为14个字了。这本格之外所增加的七个字,就是衬字。至于哪七字属衬字,从以辞合乐的角度看,并无须确指。增加衬字,突破了词的字数限制,使得曲调的字数可以随着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艺术上,衬字还明显具有让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例如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把“我是一料铜豌豆”七字,增衬成“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一来,显得豪放泼辣,把“铜豌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骛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披阅散曲,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纷至沓来,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明凌蒙初《谭曲杂札》评散曲的语言“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云: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都是对散曲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语言风格的精辟概括。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情况,但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至为尚,不但不宽弛、不令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上举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