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砚池这个典故和谁有关

如题所述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临沂,从小就喜欢书法。擅长真、草、隶、篆俱佳,尤善行书。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唐太宗的专著。

因为王羲之书法精彩,还受到唐太宗赏赐。唐太宗称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位爱好书法的皇帝,一生都在追寻王羲之的笔迹,临终前留下了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扩展资料:

洗砚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砚池街20号,王羲之故居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王羲之幼年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自己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王羲之洗笔的同时还经常做“悬笔悬纸书”。

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的乌黑了。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此池为“洗砚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砚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故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9

王羲之

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

洗砚池(Wash inkstone pool)又名“砚池”、“墨池”、“鹅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砚池街20号,王羲之故居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族人曾在此“临池学书”致使“池水尽黑”。

扩展资料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1、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2、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3、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4、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砚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19

洗砚池的典故和“书圣”王羲之有关。

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鹅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砚池街20号,也就是王羲之故居里。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

元代诗人画家王冕曾作诗道:“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翻译: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扩展资料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14

洗砚池典故和王羲之有关。

洗砚池又名“砚池”、“墨池”、“鹅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砚池街20号,王羲之故居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族人曾在此学书致使“池水尽黑”。

临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书圣”王羲之故里,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

在洗砚池的北面有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和“洗砚池”石碑两块,字迹古朴苍劲。现代人再次修建修的琅琊书院,里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贴、碑刻,以及书法名家的真迹。

扩展资料:

洗砚池的典故

王羲之在家门前,有一个池塘,一汪清水,半塘芰荷,几片苇芦,两岸垂柳。春夏之交,莺啼燕语,蛙鸣蝉噪,景物宜人。自从羲之学书以来,这个池塘便成为他每天来洗刷笔砚的场所,天长日久池塘就被称做“洗砚池”,或叫“泽笔池”。

久而久之,清澈的池水变成了墨色。后人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之说。奇怪的是,这个洗砚池里的蛤蟆,从此不再鼓腹高鸣,而是鼓起肚皮仅作欲鸣的状态,却不典型示范发出声响了。

是墨的质料对蛤蟆的鸣叫有什么制约,还是蛤蟆也在尊敬书圣不愿打扰呢?这事还没有人去研究过,但却留下了一个歇后语:“洗砚池的蛤蟆——干鼓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洗砚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1-06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