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如题所述

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有:

1、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2、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3、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4、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5、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幼儿。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学术词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8

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 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拓展资料: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

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在美国,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

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 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扩展资料

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孩童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智发展极不成熟,需要家长及幼师积极的引导。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关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为家长和幼师,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5

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拓展资料:

关于学前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古到今,教育发展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然而,学前教育是在教育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学前教育有着它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并具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它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独立形态其和发展期。教育即一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学前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首先,我们得掌握“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了解相关的新信息。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学习相关的学科,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和计算机等等各种相关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最后,应注意参考相关书目和运用参考工具,浏览一些教育原著,阅读相关杂志报纸。

参考资料:学前教育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1
学前教育原则包括两部分: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作为学前教育对象的儿童首先是一个人,是我们社会的一员。因此,他们享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没有对儿童的尊重,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
2、发展适宜性原则
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都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促进每一个儿童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获得充分的 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进行学前教育与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都应着眼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3、目标性原则
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实施教育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
4、主体性原则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儿童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课程才能内化为他们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发展。发挥主体性原则,要尊重儿童人格、尊重儿童需要、激发 儿童的主动性。
5、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学前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富有个性的成长,所以学前儿童教育必须保证它的科学性、思想性。贯彻科学性。
6、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教育资源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7、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指要保证学前儿童身心整体健全和谐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1、保教合一的原则
教师在全面、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和保护,保教合一,确保儿童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儿童最愿意从事的活动,最能满足儿童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由于儿童的特殊性,教师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 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
4、生活化的原则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对儿童的教育要特别注重生活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