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苏轼一起漫步 600~700字作文!

如题所述

我和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首清新脱俗的词曲则出自北宋名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他向往着的美丽的梦想天堂,却耐补过寂寞,只能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海誓山盟.
自始以来苏东坡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一直是风流倜傥,潇洒豪迈,胸襟开阔的大才子.他的诗绝大部分也是抒发了其本人的真实情感,突破了封建的界限,风格大胆豪迈,语言令人荡气回肠.
苏东坡说起来与我们还密不可分,颇有渊源.900年前,苏东坡被贬职,出任杭州太守一职.当时来杭的苏东坡,看到唐代白居易整治过的西湖灌溉工程,年久失修,不但不能保证稻田用水,连市民饮水也成了问题。湖里杂草丛生,已经占去十之二三的水面。此刻几乎整个西湖都被淤泥水草堵塞,湖底上升,水位变浅,再加之输水管道损坏,老百姓只好喝钱塘江潮涌来的带点咸味的水。
于是苏东坡便带着民工们,利用四个月的时间才使得西湖恢复了碧波荡漾的原貌,听说当时西湖上藤缠着的许多水草,纠缠不清,更为疏理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因此苏东坡一有空就来监督工程或亲自下水铲除,大大鼓舞了士气,据说,东坡肉也是当时人民为了感谢他才做的佳肴.苏东坡将那些挖出水面的的杂草,淤泥堆积在湖中心成为了现在鼎负盛名的苏堤.更为西湖这一洼湖水凭添了更多姿色.
如今漫步在苏堤上望着脚下清澈的湖水,盛开的莲花,苏东坡的情思未了,游人依旧能感受到这位宋代有名大诗人的风采.
堤下湖光潋滟,堤上绿柳婆裟,婆裟的柳条交织在一起,将长长的秀发浸飘在西湖的碧水之中,两岸巍巍青山,尽头叶叶小舟,置身于这片美景之中,我整个人仿佛已经融化在这茫茫西湖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04
我看苏轼

东坡居士,这个文学界的不朽音,以其博大的胸襟在平民的文字中折射出超脱的光芒。他乐观、豁达。他坦荡浩然的睿智总是给我带来深刻的感受与无法言喻的崇敬之情。
东坡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政治变革时期,在两党相争的风云暗涌的岁月中,他的一片冰心是那样的清澈明净。不偏不倚的他看到的只有那不变的真理。真理只是属于少数人的,但这些少数的人往往又是不幸的。当真理为众人所周知的时候东坡被贬了。然而,痛苦的经历却没有打倒他,反而磨砺了他心中那份豁达的韧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坡虽有凡人的不幸却更有圣人的高远。他心如浩瀚的大海,旷达超然,以一片明净的心境去化解俗世的凡尘。当人面对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而哀叹时,他早已参透个中真谛“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面对坎坷,他从不失落,更不会将愁苦描于纸上。他没有“载不动许多愁”的苦闷情怀,也不会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多愁善感。他拥有的是位于赤壁之上高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激昂。
东坡对世事的理解与揭密是独特而又深刻的,他不同于李白的羁狂,也不同于杜甫的哀伤,更不同于李煜的断肠。他以恬静的心智和乐观的心态诠释着人生哲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他寄情于酒,在香醇的美酒中释放心中的豪迈。但他绝对不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从青涩的酒中,他领览到的是“把酒问青天”的感悟。
东坡的文字是豁达、豪放的,也是恬静的。初读他的诗词,你会被他宽宏的气势所震撼,你会为他浩大的胸襟所折服。品读他的作品似如临江边,洗涤着心中的尘嚣。但当你再次仔细品味时,你又会发现你的心境此刻是如此平静清澈,乐观睿智的文字使你如醍醐灌顶,眼前一片海阔天空。
一个人是一本书,而苏轼这本巨著是没有人能完全读懂的。原因正如他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