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庞统的缺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1.太聪明.聪明是好事,但任何方面只要过度就是缺点. 2. 让自己活太累.人都要善待自己,他这点都做不到,可以说是个大缺点

(一)不能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

诸葛亮专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贤”。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是些歌功颂德、保守有余的庸吏。蒋琬执政,“为尚书令”,与群僚相处,“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一切如旧,毫无作为,却连年晋升,直到“加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费祎为魏之降人所杀。杨举只是个人怀有对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见其在太守任上有什么作为。诸葛亮所收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虽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二人矛盾很深。费祎每每“裁制”姜维的“兴军大举”。姜维“本羁旅一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 朝廷昏暗,宦官黄皓弄权,竟阴谋废掉姜维,致使姜维在“自危”中不敢再还成都,继续执行诸葛亮不合实际的北伐政策,最终死于钟会之乱。

陈寿在三人“传”后“评曰”:蒋琬、费祎“咸防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全凭自已的好恶用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像李严、廖立、魏征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杀戮的结局。可见诸葛亮“任人唯贤”是虚,在用人上远不如“唯才是举”的曹操。

(二)不用改过自新之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旨,“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李严闻亮退军,故作惊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后主刘禅,言“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章证,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天雨,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责任也不在李严。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以众将要求为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免官禄、节传、印缓、符策,削其爵士”,假旨严惩,将李严废为平民,“徙梓渔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实为可惜。习凿齿亦言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李严、马谡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不注意锻炼人才

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则是绝对不抵抗的“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簿”。这种战术完全漠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诸葛亮的个人专断。这无疑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蜀汉政权所用的后续人才。

庞统 比起诸葛,智谋相当,但为人过傲。这很不利于他的前途。在当时,傲的人都不会有好结果。杨修就是一例。所以他死于落凤坡,到是一个不太残忍的结局,不然可能就是他为刘备所杀的悲情结局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8
简单说就是诸葛亮用人上的失误,对于人才的限制
庞统是自傲。
第2个回答  2012-04-28
汉书说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更说统其荀彧之仲叔,可见庞统才华谋略很高,但35岁早夭,从所记来看实在是难以评价缺点。诸葛亮内为谋主,外为攻伐。在蜀汉初期不失为一个出色地外交家,政治家。从统军来看,7伐中原失败,固然有其伐吴失败,丢去荆州的阵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后期内部倾轧严重,守卫中原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未能打开局面,我们可以看到其军事才干并不出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