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文言整理包括通假字古今意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之类。高悬赏 勇者上

积分嫌少还能加 采纳了在加50

《石钟山记》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击鼓,动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语助词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相当于“于此、于之”,在那里,兼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抓,动词)
8.而
①扣而聆之(表顺接)
②徐而察之(表修饰)
③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⑤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表假设)
9.因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而)
②因笑谓迈曰(于是)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②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③噌吰如钟鼓不绝(名作动,敲钟击鼓)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或曰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重点词义
1、桴止响腾(传播)
2、余尤疑之(更加)
3、所在皆是也(这样)
4、适临汝(往,到)
5、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6、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7、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8、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应和)
9、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0、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七、文学文化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巨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代表作品:《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