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警钟:专业怎么选

如题所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从众。从知己来说,就是对自身进行认真剖析,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与潜能。兴趣加潜能是考生选择专业的首要目标。考生张军,从性格上看是外向型的孩子,平时喜欢与人交往,属于兴趣类型中的 “喜欢与人接触”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对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类活动感兴趣,如记者、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而张军选择的职业“会计”恰恰属于兴趣类型中“不愿与事物打交道”的职业,他的兴趣与职业没有协调好。从职业能力上看,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将人的职业能力分为11种,张军属于“语言能力”(V)(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一类,而会计恰恰最需要的是算术能力(N)(迅速而准确地运算能力)。而这恰恰是张军的弱项,李玉的强项。究其张军犯错误的原因,一是对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不了解,更是犯了盲目从众的错误。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问题上,受心理学“从众效应”的影响,许多考生往往跟着感觉走,别人报啥我报啥,好朋友选啥,我选啥。

笔者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现在填报志愿时的一个误区就是考生盲目拥挤热门专业,这对考生的长远利益来讲是不利的。因为首先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个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时期的“冷”。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忽视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等专业,重视工科,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比理工科专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些,以至于刚粉碎四人帮,77年恢复高考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选的是医学类、机械类等理工科相关专业。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财经、政、法专业开始热起来了,后来金融、外贸、财会、法律等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这些专业,这种过热也带来上述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压力相对过大。再如师范类专业在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冷门专业,社会流传着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专业,以至于在过去报志愿中把师范类专业与农、林、水、地矿、油等列入服从分配栏。但近年由于教师待遇的提高,加上其职业相对稳定,许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专业,现在师范类专业已经逐渐升温不再是冷门专业了。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地质、石油、地矿等传统冷门专业也在逐渐升温。

其次,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太功利性,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这其实是一种短期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部门、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真正对考生有用的还是在学校学的真本事。

再次,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最后,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你的发展,像本案例中的张军所选择的金融院校会计专业,属于热门专业。金融相关专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被誉为“金领”。但对张军来讲却并不适合,张军并没有在工作中感受到“金领”职业的快乐。而如果张军当初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个“喜欢与人接触”、“语言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可能发展起来比现在要好得多。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所得到启示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从自身条件出发,让所选专业与自身条件相匹配,适合自己的长远发展,这应当是每位考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选择,适合自己最重要”。

案例:

考生张军是某省级重点中学一名理科班高三毕业生,在班里和李玉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张军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平时喜欢与人交往,人缘很好,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但办事却比较粗心,容易丢三落四,属于急性子。而李玉却和张军截然相反,平时寡言少语,办事稳稳当当,有板有眼,慢条斯理,从性格上来讲属于“慢郎中”。在学习科目上张军长于语文,而李玉擅长数学。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选专业时,李玉受在银行工作的父母影响,报考了某院校会计专业,张军受李玉影响也报考了该校会计专业,但在读大学期间,张军由于数学不强,学得很吃力,毕业后好不容易进入银行,从事财会类工作,但整日面对枯燥的数字、报表,后来还因为马虎出了错误,受到领导批评,终日苦不堪言,他因缺乏成就感而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

郭老师在线: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盲目从众。从知己来说,就是对自身进行认真剖析,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与潜能。兴趣加潜能是考生选择专业的首要目标。考生张军,从性格上看是外向型的孩子,平时喜欢与人交往,属于兴趣类型中的 “喜欢与人接触”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一般对销售、采访、传递信息一类活动感兴趣,如记者、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而张军选择的职业“会计”恰恰属于兴趣类型中“不愿与事物打交道”的职业,他的兴趣与职业没有协调好。从职业能力上看,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将人的职业能力分为11种,张军属于“语言能力”(V)(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一类,而会计恰恰最需要的是算术能力(N)(迅速而准确地运算能力)。而这恰恰是张军的弱项,李玉的强项。究其张军犯错误的原因,一是对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不了解,更是犯了盲目从众的错误。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问题上,受心理学“从众效应”的影响,许多考生往往跟着感觉走,别人报啥我报啥,好朋友选啥,我选啥。

笔者在咨询时经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现在填报志愿时的一个误区就是考生盲目拥挤热门专业,这对考生的长远利益来讲是不利的。因为首先热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专业的“热”与“冷”总是相对的,一个时期的“热”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时期的“冷”。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忽视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等专业,重视工科,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文科学和财经、政、法比理工科专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些,以至于刚粉碎四人帮,77年恢复高考时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选的是医学类、机械类等理工科相关专业。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财经、政、法专业开始热起来了,后来金融、外贸、财会、法律等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这些专业,这种过热也带来上述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压力相对过大。再如师范类专业在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冷门专业,社会流传着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专业,以至于在过去报志愿中把师范类专业与农、林、水、地矿、油等列入服从分配栏。但近年由于教师待遇的提高,加上其职业相对稳定,许多考生争相报考师范类专业,现在师范类专业已经逐渐升温不再是冷门专业了。随着能源战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地质、石油、地矿等传统冷门专业也在逐渐升温。

其次,热门专业并非都是师资力量强,或是学校的名牌专业。专业热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就是部分考生家长太功利性,单纯从眼前就业、待遇、收入来决定专业的选报,这其实是一种短期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部门、行业垄断逐渐被打破,真正对考生有用的还是在学校学的真本事。

再次,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最后,热门专业并非都适合你的发展,像本案例中的张军所选择的金融院校会计专业,属于热门专业。金融相关专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被誉为“金领”。但对张军来讲却并不适合,张军并没有在工作中感受到“金领”职业的快乐。而如果张军当初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个“喜欢与人接触”、“语言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可能发展起来比现在要好得多。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所得到启示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从自身条件出发,让所选专业与自身条件相匹配,适合自己的长远发展,这应当是每位考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专业选择,适合自己最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6
高考后选专业才是真正的分水岭。选专业要看这几点。
以自身感兴趣的,有前景发展的,好就业的。如果具备以上几个条件,再通过自身的努力就没什么问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