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跪拜礼仪

很多电视剧里在古人跪拜已故的先人是跪下,然后双臂张开,十指合并向前拍手,再张开跪下。这是标准礼仪么?或者什么时期用的?谢谢🙏

应当是稽首礼,主要在汉代及之前使用。
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跪拜礼,是以周代贵族的正坐为基础而形成的礼仪姿势。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东汉末年胡床传人,坐具发生了极大变化。胡床是胡人的坐具,类 似现在的马扎,可以收拢折起,携带方便。胡床传人中原后马上受到士大夫的欢迎,很快普及起来。后来胡床加高,后面安上靠背就成为椅子。这种可以垂足而坐、并有依靠的高位置坐具显然比席地而坐舒服多了,很快就被中原人接受。 可是跪拜与接受跪拜人的距离却因此拉大了。跪拜者一下跪就是拜在受礼者的脚下,行礼者看受礼者是仰视,受礼者看行礼者是俯视,这就形成一种心理威压。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古人的跪拜礼节早就被《周礼》所记载 并规定下来。仅从这点来看,它的成型或完备最迟也是西周时期的事。《周礼·春官·大祝》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九拜”里面,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是跪拜礼节内的最基本类型。《周礼》要求人们辨识“九拜”,最要紧的就是掌握这三拜;而后六拜则是由前三拜衍化出来的。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稽首为谨严舒缓之仪节。“稽”有两重意思,一是至;一是稽留多时。至,必乃至地之意,是相对于空首之至地而言。 东汉郑玄《周礼注》说:“稽首,拜头至地也。”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进一步解释说,稽首就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唐人贾公彦《周礼正义》认为,“ 稽首”之“稽”,为“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也。6868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可见,稽首是臣子对君王表示最虔诚最恭顺的大礼,因此要求跪拜于此时,头触地的时间要长久。
稽首拜主要是用于礼敬之事,臣拜君属礼敬,而君拜天地也属于礼敬,所以当从稽首拜。《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说:“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鲁哀公只弯腰作揖(即拜)而不稽首,理由是对方(齐侯)非(周)天子,而只有天子才能享受臣子的稽首之礼。至于齐侯要对鲁哀公行稽首礼,是他自家一厢情愿的事;当然,哀公不还以稽首之礼,则显得齐侯在礼节上吃了大亏,难怪齐侯要勃然大怒了。这段记载, 同时也反映出春秋之际,诸侯争雄,尊卑不分,无视周天子威仪,使整个社会礼数乱了套。而大约也就是从这时起,稽首便已不再限于在君臣之礼上使用了。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顿首”,郑玄注为“拜头叩地也”。林尹注释说:“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遽叩于地而触其额。”这就是讲,头触地后很快抬起,即今所谓叩响头。贾公彦《周礼正义》还说:“顿首,平敌自相拜之拜”;就是说,顿首在周代属平辈之间的礼节。以后下对上的敬礼也用顿首。其使用场合包括官僚之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候、拜望、拜别、拜谒等。 比如我们在收到微信红包时,常用的表情,与顿首的姿势差不多~稽首与顿首连用的情况在秦汉以后渐多,主要还是源于顿首的惊恐不安之意。汉代大臣呈现给皇帝的疏表,既言稽首,又言顿首。 此外,旧时书信中也引进“顿首"作为起头或结尾,以示敬意。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空首”与“稽首”、“顿首”的最大不同就是头不挨地。而相对于大礼的“稽首”来说只可谓半礼。因此,它成为古代男子表示相互尊重的常礼之一。 具体做法是:先跪而拱手,再低头到手上,与心平。因为头低到手上,所以叫“拜手”,因为头不到地,所以叫“空首”。空首,由于着重以手行礼,又叫“拜手”,或简称为“拜”。 所以空首拜之手与头都不至地,而仅与心口齐平。
在古代,妇人也行“空首”即拜手礼,亦称“手拜”。但与男子稍有不同。在男子,如前所述,其拜手是跪姿,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心平而不至地;在女子虽也是取跪姿,却是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由此可见,跪拜礼既是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空间所用之礼仪,同时亦从祭祀空间逐步渗透入贵族阶层的人际关系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信息,它几乎成为表达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重要符号。从等级关系上来看,稽首礼为最重,主要用于臣下对君,空首礼为最轻,用于敌体者,即地位相当的人际当中。顿首,因其仓促陡急,原本并不符合“礼”之初意,故属非常礼。后来用于表达惊恐、慌乱之意,用于请罪当中。而越是到君臣尊卑上下关系严苛之时,顿首之恐惧意越是明显,其用于臣对君之礼中也就越多见,以至于出现稽顿并行之礼。
先秦之间的君臣关系虽然也是尊卑有等,但差距不甚悬绝,所以孔孟谈到君臣关系都是从相对角度来说的。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之类。到了东汉时期,在君对臣子的礼数已经衰减许多,作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退朝,皇帝不起身相送了。
随着皇帝专制体系的建立及皇帝权力的日益强化, 秦汉以后臣子对皇帝的行礼即表现为日益隆重的跪拜礼仪,只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拥戴与绝对忠诚。 跪拜礼仪的皇权政治意义被无限扩大,几乎成为是否忠于皇帝的标志性身体仪式。
唐代皇帝的宝座已经是高脚椅了。《旧唐书》明确记载唐穆宗曾 在“紫宸殿御大绳床见百官”。绳床也叫禅床,是从印度传来,因此也可叫胡床。它与交椅式胡床都是高脚的,都是供人垂足而坐的。再加上大明宫地势很高、宫殿基址更高。每当朝会自然会产生皇帝如在云端之感,诗人把它形象化为“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因此,自隋唐以来君臣之间差距拉大,《隋书》中载宣帝时元岩为乌丸轨求情对皇帝“脱巾顿颡,三拜三进”。另如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 侯景作乱,京城守将萧正德“乃北向望阙三拜跪辞” 后,引贼入宣阳门。([唐]李延寿《南史》)到后周天元帝则有“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清]赵翼《陔余丛考》)之诏,三拜之礼才渐普及。
宋代虽然优容文人士大夫,但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削弱,宰相在皇帝前的座位便没了。讨论国事,皇帝坐着,宰相、大臣们站着,好像衙门里两行差役,去古之道日远。宋初,张昭官至吏部尚书,为官清正耿直,同僚陶谷向皇帝奏书时拉其作伪证,张昭“免冠抗论。太祖不悦,遂三拜章告老6868”([元]脱脱《宋史》)
明朝时,皇帝的专制达到了鼎峰,对于君臣之间的跪拜礼数要求得更严格。 如《明会典》卷四十三载:“凡早朝谢恩见辞人员6868俱行五拜三叩头礼。”万历四十二年叶向高在向皇帝乞休时亦行五拜三叩头礼。即使在为皇帝讲学的经筵、日讲仪式上,讲官及侍班等官在皇帝升座后亦要行五拜三叩头礼。及至清朝,则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三跪九叩”大礼。
大致而言,自汉至清,臣下向皇帝行跪拜礼经历了由再拜到三拜再到五拜三叩、三跪九叩的演变。
晚清,随着西方文化对古老中国的冲击,关于下跪是否留存,也曾经引发过巨大争议。
康有为 主张跪拜,以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的腿的动作,固然不易于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
然而,两广总督岑春煊示谕其属下称:清廷各级官员皆为皇上的臣子,对于其上级官员“在尽心而不在屈膝… …况屈膝请安之礼, 实钦定礼部则例百官接见礼仪条内所不载” 。各省的司、道、府、厅、州、县官员, 进见总督、巡抚等大员, 只有三揖之礼而无屈膝之仪。下级官员进见督抚屈膝跪拜, 不但“婢膝奴颜, 有伤气节” , 而且有“违犯王章, 习非胜是” 。示谕明确规定:“自明年正月为始, 文武大小官员,入见概用长揖,普免屈膝请安俗仪,以符定制而挽颓风。”(《粤督文明之示谕》)
但是, 岑春煊 主张废除的仅是下属官员对上级大吏的跪拜, 而不是对皇帝的跪拜, 更不是从根本上废除跪拜礼节, 无疑带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
1912 年2 月12 日, 清隆裕太后带同宣统皇帝在清宫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同时也是中国数千年来 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次朝见仪式。袁世凯内阁的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等人,第一次摒弃跪拜礼, 以三鞠躬礼朝见了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
1912 年3 月,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教育部通知已宣布独立的各省军政府, 可照旧致祭文庙, “惟除 去拜跪之礼, 改行三鞠躬, 祭服则用便服” 。(《申报》) 其后, 又明令废除社会交往中的叩拜、相揖、请安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8 月17 日,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礼制》规定:男子平常相见, 施脱帽礼;公务活动中施脱帽一鞠躬礼;庆典、祀典、婚礼、聘问等隆重场合, 施脱帽三鞠躬礼。女子礼与男子礼相类, 惟不脱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最终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
虽然废除了跪拜的礼仪,但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还不习惯。《阿Q正传》中就有这么一段描述。当阿Q被当做抢匪被抓,在他过堂的时候,看到大堂上的官吏和两旁的衙役“都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地看他”,于是阿Q“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地宽松,便跪了下去”。“‘站着说,不要跪’长衫人物都吆喝说”。然而,阿Q虽然听懂了这话, “但总觉得站不住,身不由己地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可见,跪拜一事,由于在中国历经千年,彻底废除确实需要时间。而及至今日,含义却不尽相同了。追问

抱歉,现采纳别人了,谢谢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4
跪拜礼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
跪拜礼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