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创作的要点

如题所述

写好草书的关键点

1.方与圆。方笔和圆笔是书法中常用的两种基本笔法。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方笔需要做些提、按、顿、折动作,才能造就出见棱见方的效果 ;圆笔只需随着笔的运行顺势圆转而拐弯就行。方笔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显得方折峻利,骨力外露,刚力遒劲 ;圆笔没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显得圆转柔和,骨力内含,飞动流畅。它们各有所长,别有特点。在运用中不能偏颇走向极端。在一幅作品中,方笔与圆笔应自然地参和交替使用。可方为主,圆为辅,也可圆为主,方为辅。另外,方与圆是相对而言,有时方中带圆,圆中带方,写出方圆之间的笔画,要兼而有之,相得益彰。

2. 轻与重。轻与重既表现用笔也表现用墨,轻重也是相对而言,可是一个点画,也可是一个字或连续几个字。重者即笔墨加重,宛如千斤坠地,重兵把守,森严壁垒;轻者即笔墨放轻,好似蜻蜓点水,垂柳拂风,清风明月。重者一般是开篇字、重点字,具体哪个点画、哪个字的轻重要根据书者性情高低,随机书写。总之,轻与重要交替使用,协调搭配,才能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如唐代张旭《肚痛帖》

3. 疏与密。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远近,形成作品的疏密。疏密是结字与布白的主要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书法艺术的效果。当疏不疏,造成堵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如“畵”字九横,应写密些,“川”字三直应写疏些。在作品中一个长竖,造成一片空灵,下面几个字应写得密些,这样就可达古人讲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形成疏密相间,远近相生,虚实相应。要多观察前人的墨迹与法帖,细心领会其疏密远近之情理,久之则熟能生巧,乃尽其妙。

草书的意境与内涵

唐代草书歌把草书家在草书作品中创造的“类物象形”特质发挥到极致,在惟妙惟肖的描画中给诗歌欣赏者带来的是整体“意境之美”。所谓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中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这里还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概念——意象。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意境与意象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关系应该包括两层意思。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0
写好草书的关键点

1.方与圆。方笔和圆笔是书法中常用的两种基本笔法。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方笔需要做些提、按、顿、折动作,才能造就出见棱见方的效果 ;圆笔只需随着笔的运行顺势圆转而拐弯就行。方笔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显得方折峻利,骨力外露,刚力遒劲 ;圆笔没有明显的节奏变化,显得圆转柔和,骨力内含,飞动流畅。它们各有所长,别有特点。在运用中不能偏颇走向极端。在一幅作品中,方笔与圆笔应自然地参和交替使用。可方为主,圆为辅,也可圆为主,方为辅。另外,方与圆是相对而言,有时方中带圆,圆中带方,写出方圆之间的笔画,要兼而有之,相得益彰。

2. 轻与重。轻与重既表现用笔也表现用墨,轻重也是相对而言,可是一个点画,也可是一个字或连续几个字。重者即笔墨加重,宛如千斤坠地,重兵把守,森严壁垒;轻者即笔墨放轻,好似蜻蜓点水,垂柳拂风,清风明月。重者一般是开篇字、重点字,具体哪个点画、哪个字的轻重要根据书者性情高低,随机书写。总之,轻与重要交替使用,协调搭配,才能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如唐代张旭《肚痛帖》。

3. 疏与密。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远近,形成作品的疏密。疏密是结字与布白的主要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书法艺术的效果。当疏不疏,造成堵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如“畵”字九横,应写密些,“川”字三直应写疏些。在作品中一个长竖,造成一片空灵,下面几个字应写得密些,这样就可达古人讲得“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形成疏密相间,远近相生,虚实相应。要多观察前人的墨迹与法帖,细心领会其疏密远近之情理,久之则熟能生巧,乃尽其妙。

草书的意境与内涵

唐代草书歌把草书家在草书作品中创造的“类物象形”特质发挥到极致,在惟妙惟肖的描画中给诗歌欣赏者带来的是整体“意境之美”。所谓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中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这里还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概念——意象。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意境与意象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关系应该包括两层意思。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简言之,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第2个回答  2020-10-30
草书的结构原则是以删繁就简、连绵不断、笔断意连、书写便捷而为目的。尽管历史上各家草书的结构不尽相同,但草法的规律却基本一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因此,它的结构规律是严格的,正如前一节草书识辨中所提到的那些结构方法。
1.删繁就简,点画相代在诸种书体中,楷书是最规范、最标准的书体,行书则比楷书自由,增加了笔画之间相连的游丝,但都省减了楷书中繁复和点画,而草书更为省减、简练,它的一画可以代替四个点,一笔可以成一个字,可见其省略的程度,而且,草书可以用一点代替一画,也可以用一画代替几点。在点画那一节中,
我们已经作过介绍。
2.圆转连绵,一气呵成书的主要笔法是使转,因此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它的线条多为圆弧形,加上游丝牵引其间,所以写出来圆圈较多,加上行笔流畅舒展,一笔甚至可以写好几个字,有时写下来就圈圈相套,一气呵成。
3.气势贯通,挪腾变化由于草书的气势体现在一整篇上,对每个字的位置和重心都不一定要对直和平稳,只要气势到了,上下有所呼应,整个看起来浑然一体也就可以了。因此,有时字的挪腾很厉害,并不是上下对齐,而且字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些字单独看是倾斜的,重心似乎不稳,但从整篇看则是均衡、稳定的。因此,草书从欣赏到创作,尤其是大草,都要从整篇出发,照顾全局。
第3个回答  2020-10-30
草书的自身规律,一是线条长使转盘旋幅度大,有独立之字,有连绵之字,有的甚至数字相连。二是“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严格界定。三是相互借用,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有的运用符号代替,如'し’可以代替“言、イ、ㄔ、水”等偏旁。草书规矩只准竖连,不准横连等等。如果不先摸清这一规律,匆忙落笔,超出规范,便成天书。盘旋使转幅度大小掌握不住,便成为另外之字,如“知、去”。“鹭影不来秋瑟ワ,苇花伴宿路瀼瀼”,“ワ”就是符号,这些符号可写成“ワ、ン、゛”。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其书字符号的两点之末,便被“不”借为开始。“旋转幅度大如仙”,如果'仙’字不以楷则完成,便会写成'心’字。类似了'心’字。

于右任先生说过:“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二三年间,可以执笔”。今日我们可以借鉴此法,更以边学边识,边学边记,找出规律,熟悉面貌,谨记法度,乃为学草者第一要务。

怎样识。①先将所临之帖的字去识。②识所临范本的文词大意,了解他书写时特定的背景,分析其思想情怀和艺术构思。③识使转大小,收与放的程度。如果临前不识,就会像孙过庭所说:“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


二、欲学草书,先背草帖。

草书特点是笔意连绵,一气呵成,使干、湿、浓、淡合理分布,揖让有度,顾盼生情,萦绕盘旋,气韵贯通,下笔果断,才能神生纸上。前人法帖往往如是,我们临写时宜得如是安排,才能达到入帖手段。

临习草书与临习其它书体不尽同者,章法与点划结体是同步进行的。这是因为草书连绵不断,迂回曲折,变化多端,意到笔随所决定的,它有着易见的整体感。由于这些点、线的忽长忽短,骤提骤按,急转又折,方虚即实的瞬间变化,和连绵不断的态势,一着笔便要果敢进行,不允许片刻思考,若不先读熟记内容及这些变化,怎能落笔果敢,进入碑帖,再出碑帖之目的呢?

背什么?①背内容。②背字的态势和字与字牵连的摇摆动势,将其体察所得,默记在心,把范本上'静’的笔划,演练成动的形质。③既背墨划的使转成字,也要背这些墨划之间所呈现的空白。使转大小和空白留法,往往形成这个书家的面貌。古人所说的“细玩熟观”、“学而思,思而学”的经验是可取的。力求从字间、行间、整篇布白的深入理解,加强记忆,可获四美:即线条美、结体美、节奏美、意境美。清代姚孟起说:“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笔始入神”。是临帖可贵的经验谈。
第4个回答  2020-10-30
草书的结构原则是以删繁就简、连绵不断、笔断意连、书写便捷而为目的。尽管历史上各家草书的结构不尽相同,但草法的规律却基本一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因此,它的结构规律是严格的,正如前一节草书识辨中所提到的那些结构方法。
1.删繁就简,点画相代在诸种书体中,楷书是最规范、最标准的书体,行书则比楷书自由,增加了笔画之间相连的游丝,但都省减了楷书中繁复和点画,而草书更为省减、简练,它的一画可以代替四个点,一笔可以成一个字,可见其省略的程度,而且,草书可以用一点代替一画,也可以用一画代替几点。在点画那一节中,
我们已经作过介绍。
2.圆转连绵,一气呵成书的主要笔法是使转,因此在书写时点画随笔法的曲转而运动。它的线条多为圆弧形,加上游丝牵引其间,所以写出来圆圈较多,加上行笔流畅舒展,一笔甚至可以写好几个字,有时写下来就圈圈相套,一气呵成。
3.气势贯通,挪腾变化由于草书的气势体现在一整篇上,对每个字的位置和重心都不一定要对直和平稳,只要气势到了,上下有所呼应,整个看起来浑然一体也就可以了。因此,有时字的挪腾很厉害,并不是上下对齐,而且字的形态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些字单独看是倾斜的,重心似乎不稳,但从整篇看则是均衡、稳定的。因此,草书从欣赏到创作,尤其是大草,都要从整篇出发,照顾全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