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会不会电死人?

冬天了,静电真的很严重,经常被电到发麻,基本上不接触金属物品5分钟再去接触就会被电到。

那么如果静电一直积累下去会不会能电死人呢???

真正电死人的不是电压而是电流!
为什么电死人的都是高电压?因为要有足够的电压才能击穿绝缘层使电流通过。同时,高电压也是电流强度提高。任何物体都是有足够的电阻的,因此,电池的1.5V电压和电压驱动的电流不足以在人的身体上产生足够的电流,所以没有感觉。当电压足够高的时候,就会使人体的电阻降低,致使电流增大,当电流增大到了一定量,就会致人死命!
这时候解释为什么几千伏的静电为什么电不死人。因为仅有足够的电压,没有足够的电流!有的时候,人身体上的静电能高达几万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干燥的天气里脱衣服会噼哩啪啦响的原因,高的电压击穿了衣服和人体之间的绝缘,但在放电的一瞬间已经把电流释放了,没有后续的电流。顺便说一下,电警棍不是靠电流致人失能的,而是很高的聚集电荷对人体放电,产生的疼痛使人失能的,这就是为什么脱衣服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啪的一声,手指或者什么地方生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7
并非只有穿毛制衣服才会产生静电,其实人的身体就像一个能蓄静电的电池,一般电到人或是接触到金属后,静电就释放出去了,身体要“蓄”一下才会又有静电。一般人体皮肤表面都有微弱的电荷,与衣服摩擦容易产生静电。因个体差异,部分人产生静电的能力较强。在秋天和冬天这样的干燥季节,手碰到金属门手柄,常常会有一个小火花从金属手柄跳到你手上;早上起来梳理头发,总是出现“怒发冲冠”的景象;晚上在黑暗的屋子里面脱衣服,经常会看到蓝色的小火花闪来闪去等等。这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静电放电现象。
物质都是由原子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结构为质子、中子及电子。科学家们将质子定义为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在正常状况下,一个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量相同,正负电平衡,所以对外表现出不带电的现象。但是由于外界作用如摩擦或者各种能量如热能、化学能等的作用,会使原子的正负电不平衡,从而使物体带电。所以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只要接触后分离就能产生静电,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摩擦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不仅人体能产生静电,就连流动的空气也能产生静电。人穿上胶鞋在铺有毛毯(或橡胶、塑料)的地面上行走时,由于鞋子与地面摩擦,可以使人体带上5000伏到15000伏的高压静电。只是有的人穿的鞋子和衣服导电性能好,静电产生后能及时放电,不会形成很高的静电电压。
人所带的静电与其皮肤结构致密应该有较大的关系,因为人体皮肤致密,绝缘性能好,静电易集聚在身上而不易释放掉。有试验表明,如果衣服和鞋子不容易放电,人身上的静电可以高达5万伏以上。
虽然一般人身上最高可能带有5万到6万伏的静电,但通常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而且静电放电的过程很快,几乎是几十个纳秒或者几百个纳秒的时间就完成了放电(一个纳秒是10亿分之一秒),持续的时间很短。不像我们平时如果接触到220伏的电压,至少也持续了几十毫秒或者零点几秒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静电放电时形成的电流虽然很大,但人也不会像接触220伏的电压一样触电的原因。

防止静电
首先产生静电的原因主要有摩擦、压电效应、感应起电、吸附带电等。因此产生静电与人身体的疾病没有任何关系!身体有病灶也就无从说起。
不过静电会使血液的碱性浓度升高,而钙质减少,这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来说实在是大忌讳。还有,静电吸附的大量尘埃中含有多种病毒、细菌与有害物质,它们会使人的皮肤起斑发炎,抵抗力弱的人甚至有可能引发气管炎、哮喘和心律失常等等。
人在活动过程中,衣物与外界介质或衣物之间的接触分离,以及其它原因会使衣服、鞋底带有一定量的静电荷。人的身体对静电是良好的导体,衣物局部产生的电荷通过静电感应使人体带一定的电位,形成人体周身带电。以后随着衣物局部电荷逐渐流散到全身表面,达到静电平稳状态。
要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可勤拖地、勤洒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梳头发时,先将梳子蘸一下水,便可消除静电;脱衣服之后,用手摸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用手摸一下墙,可将体内的静电“放”出去。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多吃蔬菜、水果、酸奶等酸性食品,多饮水,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C,以减轻静电影响。
第2个回答  2008-01-17
会啊...自然界中的闪电就是静电啊...
(好像很少有人被击中后还能幸存)
第3个回答  2008-01-17
正常生活中的静电是不会在身体有很大上海的,但是在一些大自然的情况有可能,比如说雷电,他的电压是很大的,如果比电到的很可能比打死
第4个回答  2008-01-17
静电一般不会电死人,但在静电达到一定电压时候,可以致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