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中的一道:镰刀计划

如题所述

德军镰刀闪击计划图文

镰刀闪击 

    1940年5月10日,在经过了一年“没有交火”的奇怪战争之后,纳粹德国对法国进行了大规模进攻。满怀信心的英法联军按照预定计划对德国实施反击。可是德国的坦克却从英法联军认为根本不可能的阿登山区冲了出来。仅仅一个多月,法国的部队就已经被彻底击溃。1940年6月22日,沮丧的法国将领便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一节火车车厢中在投降书中签了字,希特勒就坐在1918年法德签署停战协定时法方代表福煦元帅坐过的那把椅子上,接受了法国的投降。

    可以说,法兰西之战是1918年的脑子和1940年的脑子的战争,是步兵师与坦克师的战争,是步兵部队与机械化部队的战争。德国人的进攻计划,在战前的英法联军“镰刀闪击”方案。

    1939年波兰被征服后,希特勒把目光投到了西欧。在希特勒的眼里,要为德国人赢得所谓“生存空间”,要通过战争途径,为德国赚取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希特勒对苏联恨之入骨,对社会主义恨之入骨。在他的眼里,不拔掉苏联,是不能算赢得胜利的!但要打掉苏联,消灭他所谓的劣等的苏联人,不得不考虑两线作战的问题。德国是个中欧国家,让世世代代的德国军人最头疼的就是两线作战问题,德国西面的法国和东面的俄罗斯。希特勒认为,要想最终打垮苏联,实现欧洲霸权,就必须先平定西欧。于是就有了1940年对西线的进攻。

    德国对法国的侵略最终法案就是“镰刀闪击”,镰刀闪击与以往的法案大大不同,极富创新与冒险。从图中可以看出镰刀闪击的大致内容。德国军队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最为庞大的B集团军群首先向荷兰和比利时发动进攻,吸引英法军队主力。南面的C集团军群对马奇诺防线实施佯攻,牵制马奇诺防线的守军。之后,集中的德国装甲精锐的A集团军群从阿登山脉发起攻击,在盟军中央打入一个巨大的楔子,之后挥师北上,从侧翼和后方,对盟军主力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现在网上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如果德国当初没有采纳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而是采用德国最高统帅部最初制定的“黄色方案”,那么德国人将遭到彻底的失败。那么,现在假设的就是德国如果按照黄色方案对法国实施进攻,战争的结果会是怎样,也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假设德国仍以原有兵力实施攻击,投入西线作战的总兵力为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2439辆坦克、3700架飞机,另有运输机600架。B集团军司令仍为伯客,A集团司令仍为龙的施泰特,C集团司令官为勒布。如图中的“黄色方案”展开行动,A集团军群将不会有装甲部队。由此,B集团军群的实力将被加强,原本A集团的装甲部队会配属给B集团,而A集团将以步兵为主,配合B集团行动,同时应对法国有可能的在阿尔萨斯和洛林方向的进攻。C集团已原有兵力正面面对马奇诺防线,争取有所突破。而英法军队按照甘默林将军的布雷达变体方案,已阿登地区为轴,向转门一样保持一线,已很长的正面进入比利时和荷兰,直到左翼部队到达荷兰南部的布雷达,形成荷军,比军,法军以及英国远征军的一体防线。盟军统帅部依照原计划,在比利时与德国军队寻求决战。此时,盟军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

    1940年5月10日,战争爆发,德国B集团军空军首先向盟军的机场,军队集结地域,和重要防御工事进行轰炸。德国空降部队会在荷兰和比利时纵身实施空降。这一方向的进攻会与法兰西战役初期的情形一样,德国的空军的容克轰炸机将瘫痪盟军的机场和交通线,梅塞施密特战斗机将在空中与盟军夺取制空权,并将其击垮。德国空降部队会如期攻占阿尔贝特运河上的艾本艾迈尔要塞。B集团的装甲师将在司徒卡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对荷兰和比利时进攻。很快,在空降部队的配合下,后来赶上的B集团部队将占领整个荷兰。此时,英法盟军将按照原定计划前进在通往比利时的路上。由于爱本爱迈尔要塞很快实现,甘默林的布雷达变体失效。这样的情况下,盟军只有撤退,退出荷兰的计划,在比利时准备防御。综合德国装甲部队在波兰的闪击作战,德国人会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击溃盟军部队,况且德军拥有制空权,盟军部队陷入混乱。按照历史,A集团的部队原本会突破色当和迪南之间的马斯河。之后北上分割包围盟军主力。但此时设想的是,德军的进攻方案是黄色方案。那么盟军和德军将在比利时进行正面的主力决战。可是既使没有A集团的突破,德国也绝对不会陷入被动。作战方案的改变不等于战争形态的改变,不等于双方所尊奉的军事理论的改变。根据德国人的一贯做法,就如同在苏德战场的常用伎俩,会组织装甲部队进行钳形突击。德国的右翼部队极有可能沿着海岸线与左翼的部队对盟军进行分割包围。整个B集团的左翼将有A集团保障。战争时间很难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盟军溃败的速度不可能向实际中的那么快,达到这种程度可能需要超过两个月的时间。盟军的撤退方向也将不是敦刻尔克,而是法国内陆,巴黎方向。那么,著名的敦刻尔克计划可能大大缩水。之后的求和实际发生的战事大大不同。但是综合德军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在法国南部发生的战事来看,盟军早已没有主动权,只能通过环形防御进行抵抗。所以德军依旧会取得胜利,只是战争时间会长达数月,德军的损失也会成倍增加。

参考资料:http://baike.soso.com/v3382614.htm?ch=ch.bk.innerlink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8
其实就是闪电战
国内翻译成 闪电战 其实一个意思

1939年9月二战爆发,希特勒用闪电战一个月内就拿下了波兰,然而他的目标不仅仅是东欧这个小国,为了德国人的“生存空间”希特勒把目光投向了西欧,而法国作为一战时期对德国的战胜国更成为希特勒的眼中钉肉中刺。1940年2月希特勒批准了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面对德国人咄咄逼人的气势,法国人将如何保卫自己的家园呢?

马其诺防线就是法国人引以为豪享有“法兰西长城”美誉的防御工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防御德国的入侵。1930年法国国防部长马其诺提出并主持修建了法德边境一系列防御工事,这一工程耗时近10年,并最终以“马其诺防线”的名字享誉全欧洲。

注:这条防线全长700多公里,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152个炮塔,1500多个碉堡,工程总造价近7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它不仅是一条防御工事,更是一座设施齐全的地下城堡,食堂、医院、舞厅、影院甚至监狱、停尸房样样齐全,工事内的粮食和燃料的储存可保证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坚持三个月。
马其诺防线截面图

德国入侵波兰的第三天,英法两国即向德军宣战,与此同时法国调遣大军进驻马其诺,然而士兵们期待的战事并没有到来,几个月下来德军一点动静没有,他们甚至还有心思在前线踢足球,而马其诺防线中法军也是唱唱歌、跳跳舞、开派对打发时间,这一时期的战事后来被称为“静坐战”。在静坐战期间,英法的空军也曾派出轰炸机到德国上空进行轰炸,只不过扔下的不是炸弹,而是劝德国不要采取激烈行动的宣传单,一开始盟军还以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他们静坐等来的的确不是德军的飞机大炮,而是美女曼妙的歌喉。

插曲:1940年的春天,一首德文歌曲开始在西线战地流传,在经过半年的对峙,英法士兵被《莉莉.马莲》这首歌深深打动了,虽然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并不喜欢他,但他不得不承认这首歌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莉莉.马莲》

“曾经在雄伟的兵营的大门旁,
我和她双双站在一个天窗边。
当时我们腼腆地互相说再见,
现在却已只剩那个天窗依旧。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各处都能看见我们俩的身影,
我们俩的歌声似乎依旧飘荡。
但何时所有的人才会再看见,
我们又能相会在那个天窗边?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在门外岗哨边你吹起了口哨,
我跑到三天不见你的天窗边。
虽然我们只能互相挥手再见,
可我坚信和你的爱将会永远。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你那熟悉而轻柔的步履声声,
我几乎白天晚上都渴望听到。
现在我却偶然知道要上前线,
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无论在地球上哪个寂静角落,
我都希望梦中拥有你爱的唇。
当雾色早已将一切淡淡笼罩,
我依旧还静静站立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这首描写战火中爱情的歌曲打动了所有士兵的心,演唱者拉尔.安德森更是成为了双方士兵共同的偶像

《莉莉.玛莲》最早却是诞生在第一世界大战期间。1915年春天,年轻的德国士兵汉斯.莱普即将开赴东部前线的前一天下午,他的女友,大学同学莉莉来看望他,短暂的缠绵和甜蜜后,莱普要归队了,黄昏时两人在军营门口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望着心爱姑娘的背影,莱普心中满是惆怅。这时,几天前在士兵画展中认识的陆军女护士玛莲也赶来送别莱普,而部队晚点名的军号声已经响起,两人执手相看,突然明白了彼此间深深的爱意,但是万语千言都已来不及说出口,莱普只好又送走了玛莲,而莉莉的身影还在路灯下渐行渐远。这段取舍难定、悲欢离合的经历令莱普百感交集,随后几天里,在开往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战场的列车上,莱普写下了一首小诗——《年轻士兵的歌》,也就是后来的《莉莉.马莲》。被送到俄国前线的莱普再没有见到莉莉和玛莲。大约20年后,他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诗集,柏林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后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舒尔策把它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他以“太简单”为由加以谢绝。舒尔策又把它送给夜总会歌手拉尔.安德森,她令人难以忘怀而又充满激情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

也许是深得中国并法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要诀,戈培尔甚至还亲自题诗一首以助雅兴
戈培尔的诗:秋天叶落了,明年春天有谁还能想起今年秋天的落叶呢,又有谁能想到倒下的法国士兵呢
这首诗内印成传单投放到法军阵地,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术,希望能够麻痹英法士兵的抵抗意志

1940年3月保尔.雷诺当选为法国总理,两个月后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此二人一改前任对纳粹德国的纵容和软弱,力主与法西斯抗争到底,此时他们手中的王牌仍然是马其诺防线。然而就是这条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在战争中竟成为摆设,德国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营造了这个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呢。其实德国内部对进攻法国的看法有很多的分歧,希特勒力主进攻的决心让最高统帅部深感沮丧,他们既没有希特勒的勃勃野心,也不相信德军有能力拿下马其诺防线,可是由于希特勒在波兰和挪威的冒险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高级军官这才减少了对他的反感,转而将信将疑不就他们就拿出一个突破马其诺防线的方案交到希特勒面前。
此次方案代号为黄色方案,依据计划西线的德军被整编为三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主攻荷兰和比利时,然后沿海岸线功击,A集团军群在B集团军群的南翼支援,C集团军群在马其诺防线正面保持防御态势。

希特勒对此方案并不满意,他提出要向盟军的中心发起进攻,几个月过去了,最高统帅部又拿出了几套方案,但只对黄色方案进行了些许更改,希特勒都不满意,随着冬天的到来,希特勒只好将进攻日期一推再推,此时一位德军将领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整场战局。
曼斯坦因

注:
曼斯坦因是为职业军人,熟读军事历史,他没有照抄一战时的进攻路线,而是力主从阿登上去绕过马其诺防线突入法国

关于阿登山区:在30年代的时候,法国的贝当元帅曾率一大批军事专家到阿登山脉去视察,考察的结论是:阿登山脉是不可逾越的,法军可以高枕无忧,所以就可以死守马其诺防线,如果德军强攻马其诺防线的话肯定会头破血流。

曼斯坦因的计划被采纳了,这一计划成为日后著名的镰刀闪击计划。该计划要求:以大量缩编的B集团军攻打比利时和荷兰,诱使英法军队进入比利时低地地区,在马其诺防线C集团军正面与敌接触争取有所突破,而最核心的任务由实力最强的A集团军担任,七个装甲师、三个摩托化师,穿越丛林密布的阿登山脉,突入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绕过马其诺防线进入法国。为了贯彻镰刀闪击计划德军向西线调动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2000多辆坦克、近4000架飞机。与德军相比英法盟军在西线的兵力并不逊色,英法盟军加上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一共有135个师、3000多辆坦克、2000多架飞机,但是盟军防线最薄弱的阿登山区只有5个师,驻守军队既没有反坦克武器也没有防空武器,而此举正好中了曼斯坦因的下怀.
镰刀闪击计划

注:
此外,我们有必要提一下法国的好邻居比利时,其实法国防御战略最大的障碍并不来自于内部,相反却正是来自邻国比利时,镰刀计划的突破口阿登山区正是在比利时境内,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比利时的态度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早在一战之前比利时就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然而一战结束后比利时把自己的利益和法国绑在一起,多次协助法国对魏玛共和国的侵略,可当1936年希特勒重整德国军力后,比利时赶紧又宣布自己为永久中立国,希望以此来避免德国的报复。在战争开始前,比利时拒绝了法军入境帮助他加固防御要塞的想法,原本法比联合起来的防御使完整的,现在只剩下马其诺防线这半边,比利时以为德国会尊重他的中立,但是这样一个行为最终使比利时自己没有避免纳粹的入侵,也使马其诺防线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1940年5月10日,镰刀计划正式实施,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国轰炸机突然对比利时、法国、荷兰、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随后德军地面部队也大举跟进,入侵法国的序幕拉开了。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越过法比边境增援,此刻希特勒正焦急不安的等待前线的消息,当她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他高兴的都要哭了,就在B集团军群成功吸引英法主力的同时,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对马其诺防线进行了佯攻,表演的非常成功。同时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猛烈突击,打头阵的是德国装甲兵团,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他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国国境。5月12日,镰刀计划的第三天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来不及整修当夜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第二天下午德国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到晚上8点古德里安的装甲师已经穿透法军阵地渡过马斯河。

注:
古德里安是德军的著名将领之一,是闪电战的创始人,早在战前他就写过一本叫《注意装甲兵》的书,但英法都没有对这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希特勒一看到他组织坦克群进攻演习时高兴的手舞足蹈,他说这正是我想要的东西,可以说正是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坦克装甲部队在入侵法国的闪击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军装甲部队长驱直入,其威力与速度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陷入惊慌失措中。5月15号德军入侵法国的第六天,法国总理雷诺沮丧的给5天前才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丘吉尔惊得目瞪口呆,第二天即从伦敦急飞巴黎,然而他一见到法国总理雷诺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时,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糕的多。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推进速度不但令盟军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军统帅部不安,他的上司曾两度下令哥的脸暂停前进,但他不惜以辞职抗争,古德里安曾说过只有两件事可以阻止我的装甲部队前进,一是汽油耗尽、二是到达英吉利海峡。
盟军总司令甘末林

5月16号古德里安督促手下3个装甲师向西急进,目标直指英吉利海峡东岸,5月20日古德里安抵达敦刻尔克,这是的德军统帅部也没有料到在法国境内的战斗会进行的如此顺利,一时竟不知怎样部署计划才好,而此时在法国北部被围困的盟军主力纷纷涌向敦刻尔克地区,呼啸而过的德国装甲兵已使他们闻风丧胆,屡战屡败的他们退到英吉利海峡时发现除了沙滩和蓝天外没有任何援军和营救。

然而也许是印征了天无绝人之路,一次转机挽救了他们的性命,甚至也改写了二战后来的进程。就在古德里安期待陆军和空军赶来全歼敦刻尔克的羔羊时,他突然接到装甲兵团司令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刻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于是古德里安只得遵命按兵不动,眼睁睁的看着英法比盟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

而英国则全民动员,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渔船、客轮、游艇、救生艇。无论大小。只要能搜罗到的船只都开往英吉利海峡抢救被围困的盟军,经过9日9夜的奋战,盟军从敦刻尔克先后撤出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

宜将剩勇追穷寇,希特勒恐怕不会明白这个道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希特勒作出停止攻击的决定呢?
原因一:戈林是德国空军的总司令,他也认识到敦刻尔克之战是一个极大的荣誉之战,他想把这个荣誉归为己有,因为纳粹万全控制着空军,而陆军纳粹控制的力量还不是很大,陆军是传统的力量,如果然陆军来完成这个战役的话,那么陆军的将领可以说是功高盖主了,希特勒也有这个考虑让戈林率领空军来完成这次歼灭战然而没有陆军的协同作战,戈林的空军遭到英法盟军德强力阻击没能完成任务。

原因二:希特勒当时考虑希望跟丘吉尔联合起来对付共产主义

在敦刻尔克希特勒放走的这些羔羊们在4年之后变成了雄狮,他们在诺曼底登陆战中重返欧洲战场,参加了对德军的反攻,然而敦刻尔克的失误并不意味着曼斯坦因镰刀计划的失败,虽然盟军主力这条大鱼逃走了,但整个法国这个熊掌还在,于是希特勒命令挥师巴黎。德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的突击使比利时全军覆没,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魏刚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军的2个师在索姆河、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300英里的魏刚防线,以17个师守马其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企图阻止德军南下,然而这样匆忙拼凑出的杂牌军如何能阻止德军的铁蹄呢。6月10日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抵达塞纳河畔,而前一天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强渡埃纳河,随后古德里安10天内长驱400多公里,伤亡仅百余人就俘获了法军25万之众,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德军的坦克部队在法国的国土上如入无人之境,6月13日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不设防,第二天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巴黎,纳粹的党旗飘扬在埃菲尔铁塔上空。
魏刚防线

巴黎投降,而那支开战以来战无不胜背负保卫法兰西的马其诺守军最后是什么命运呢?
就在德军占领巴黎当天,希特勒要求彻底消灭在马其诺防线的守军。根据希特勒的指令,A集团军从其腹背进攻,在A、C两集团军群的前后夹击下马其诺防线很快被突破,第二天法国政府宣布停止一切抵抗,至此,希特勒灭亡法国的镰刀计划胜利结束了。

然而希特勒对法国的羞辱没有结束,他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军向法军签订投降书的那节火车车厢,当时它正陈列在一个展览馆内,希特勒命令将展馆的墙推倒把他有重新推了出来,在无比羞愧的氛围中,法国的亨齐格将军向希特勒签订了投降书。
从1940年5月10日至6月17日,号称欧洲军事强国的法国就这样在短短5周时间内被纳粹的铁蹄击败了,被奉为神话的马其诺防线最终成了无用的摆设和对战败者的最大讽刺,如今它已经成为继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后法国最富盛名的旅游景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