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藏先遣部队主要有哪些任务?

如题所述

《十七条协议》签订后,为了顺利完成进军西藏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张国华所率领的十八军,遵照中共西南局和西南军区刘、邓、贺的指示,组成了进藏部队先遣支队。

规定先遣支队的任务是:担任先行,为主力部队进入西藏创造条件。要求先遣支队要模范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模范地宣传和执行《十七条协议》,使广大藏族同胞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51年7月25日,先遣支队从昌都开始出发,踏过万水千山,一路迎着毒辣的阳光向西藏迈进。

在先遣进军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西藏地方政府首席谈判代表、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副主任阿沛·阿旺晋美和夫人阿沛·才旦卓嘎,也和先遣支队一同前往拉萨。

在艰难的行军中,夫妇俩不仅和部队指战员同甘苦共患难,而且积极协助部队筹集粮秣,使先遣部队顺利地完成了进军任务,解决了很多的困难。

从昌都到拉萨,要翻越峻岭重重的横断山脉,跨过怒江、澜沧江等湍急的河流,而且所经之地,人烟稀少,空气稀薄,冰天雪地,道路崎岖。

对于这些未曾走过高原道路的解放军战士而言,都是难以想象的困难,何况此时没有这个地区的详细地图,分不清前进的道路,只能一面探索,一面前进。

有时进入原始森林和深山峡谷,连方向也找不准。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以平措旺阶为首的一批藏族同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担负了向导,翻译、调查情况和组织牦牛运输等艰巨任务,帮助先遣支队指挥部选择宿营地,识别有无毒害的水、草,介绍如何适应高原特殊气候的常识。在整个行军途中,解放军没有出现减员现象,没有一个人掉队。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平解放西藏的伟大进军中,先遣支队所取得的成就,是藏汉族同志团结战斗的结晶。

进军拉萨的道路是十分艰难,康藏地区有个谚语:一二三(指明历月份),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山上冰雪覆盖,很难行走,有的地方要爬行),可以看出进藏路途是多么艰难。

1951年8月12日,先遣部队从丹达塘继续迈进,翻越夏贡拉山。当时还没有人准确测量过夏页拉山。夏贡拉山海拔究竟有多高?只是听当地人说夏贡拉山,六千三,说明此山海拔6300米。

登山时,就连平时习惯高原气候的骡马,也急喘起来。经过长途跋涉,许多同志体质减弱,已筋疲力尽,无奈便拉着马尾巴往山上爬,他们无法想象这条路为什么会这么艰难。经过部队的坚持和努力,终于爬过了大山,但困难还在继续。

高原气候真像个顽皮的孩子,喜怒无常,一会儿烈日当头,晒得人头昏脑胀,一会儿暴雨倾盆,又把人淋得像只落汤鸡,让你毫无躲闪的机会。

当时先遣部队部队正行进中,忽然刮来一阵狂风,还夹着黑云滚滚而来,一阵冰雹猛烈地打在大家头上、身上,人马都走不动了。没有办法,只好站在路上,用背包、烧柴挡住头部,接受无情的冰雹袭击。约半小时后,冰雹过去,部队又继续前进。

部队在擦竹卡西2.5公里的一片草地宿营。但万万没有想到,饭还没煮熟,冰雹再次来袭,狂风呼啸而来,像一个魔神一样,把搭好的帐篷吹得如同汹涌波涛上的小船,无法找到可以归宿的彼岸,如果不是铁桩打得牢,绳索结实,帐篷早已不知被吹到什么地方去了。

就那样,风把帐篷里的灯吹熄了,冰雹把锅灶下的火打灭了,一锅未煮熟的饭,被冰雹、雨水泡成了稀糊糊。地面上一层厚厚的冰雹,连帐篷周围挖的排水沟都被冰雹填平了。但大家却笑了笑,因为这么多天的行军已经习惯了,这点遭遇算不上什么。

大家经过一天行军,极为疲劳和饥饿,但因为冰雹、狂风捣乱,结果连饭也没吃成,就吞了几口糌粑,摸黑睡觉了。在梦里,他们睡得很香,梦见了期盼已久的家人,醒来时候,发现自己眼中却溢满了泪水。为了祖国统一和西藏人民的和平解放,战士们远离家乡,把所有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伟大的和平事业,他们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但是,困难仍在眼前,不知道接下来,又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

在先遣部队进军拉萨的征途中,他们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每人每天只能吃二两代食粉,进入穷八站后,部队几乎到了断粮地步,八连的战士已喝了一天代食粉糊糊。余下的也只够煮一顿稀糊糊了。

于是,八连队派人向王其梅告急,因为战士们已久饿得不行了。王其梅等人经过商讨,决定抽调机关战士的干粮补充八连队。事实上,机关战士所带干粮也没有多少了,甚至还不够自己的吃的。但当机关战士接到通知后,都非常爽快地交出于粮袋,因为他们知道八连更需要粮食。

在那艰苦困难的日子里,战士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发扬了高度的友爱精神,如同家人人一样亲密。这种真挚的革命情谊,像熊熊燃烧起来的烈火,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克服困难、战胜饥饿和疲劳的决心。

1951年8月21日,先遣部队到达嘉黎时,在一条名叫松曲的小河旁宿营。这时机关也断了粮。有个战士忽然发现小河叉里,有几十条一尺多长的大鱼游来游去,便大声喊道:快来看鱼!快来看鱼!

因当地藏民经常用糌粑喂鱼,并不捉它,所以鱼看见人也不逃走。大家迅速地聚拢过去。在这样极端缺粮的情况下,眼前竟有这么多、这样大的鱼,而且捉起来又好白费力气,战士们真的忍不住要扑上去了。

有一个战士笑着说:嗨!今天捉几条鱼,回去用水煮煮,美美地吃它一顿多好明啊!但这只是玩笑,他们心里明白,按照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是不能捕鱼的!大家轻轻笑了下,摸了摸自己空空的肚子,谁也没有跳进河里去捉那群可爱的鱼儿,只是默默地看着他们,依旧煮马料(黑豌豆)掺草根充饥。嘉黎的藏胞看到此情此景,十分激动,称颂人民解放军是嘉黎萨巴、菩萨兵。

有两位名叫嘎央和斯达的牧民,远道而来,想让部队给两张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带回牧场给牧民们看。当他们拿到画像时,马上举到头上连连碰了两下(这是藏族尊敬的礼节),然后竖起两个大拇指称谢说:土结切!土结切!意思是,谢谢!谢谢!

部队在嘉黎一带断粮时,得到了群众的热情支援,除沿途采购点杂粮外,部队主要是靠阿沛·阿旺晋美设法从工布江达他的庄园运来的粮食,使部队顺利地度过穷八站。进抵工布江达后,由于阿沛的积极帮助,买了不少牛羊肉来代替主食,使大家终于尝到了肉味。

就这样,解放军先遣支队在藏族各阶层人士的大力支援与协助下,全体指战员发扬人民军队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了大自然的种种阻碍和物资条件极差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近一个半月的艰难行程,终于在9月5日到达拉萨附近的德庆宗宿营

此时,张经武带领几位同志绕道印度,已先于先遣支队到达拉萨。张经武派乐于泓和李天柱两位同志来德庆看望先遣支队,西藏地方政府也派宫员前来探望,并联系部队入城问题。

9月6日,先遣部队过拉萨河,西藏地方政府早派人在拉萨河畔组织了许多牛皮船和烧柴,以备先遣支队使用。从上午8时开始,由藏族船工用牛皮船摆渡,至下午5时,人马全部渡过拉萨河。

部队在拉萨河畔休息两天,准备入城。此时,正值西藏的雪顿节,好奇的藏胞穿得花花绿绿,有的骑着马,有的打着花伞步行,成群结队来到部队驻地看热闹。

9月9日,先遣支队举行了入城仪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