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不少于1500子的文章《我眼中的庄子》,可以随便复制黏贴资料,但要求点明出处,起码有150字是原创,快~

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O(∩_∩)O~

【摘要】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文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化史上,庄子以他深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开辟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滋养了一类新的人,一种遁世求真,一心一意地追求生命的精神价值的人,一种归依自然,在山水之间独善其身的人,一种把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建立在自己内在精神的超越之上的人。庄子至人无几,物我合一,神人无功,不染红尘,圣人无名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从这两点看他不仅仅秉承了老子朴素的道家思想,还将其推向高峰。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关键词】以《齐物论》为中心,解读《庄子》或许可以找到进入这座精神秘殿的另一个门道。《庄子》是超脱于俗世利益之上的哲学篇章,书中蒙胧和神秘的心学色彩给读者造成扑朔迷离的感觉,但也成为了历代解庄家提供考验或表现自己学识、才智的竞技场。
  
  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自由则主要是精神上的超越、冥想和神秘体验。我们感到庄子不仅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大师,而且也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先驱(如严复在《庄子评语》中所说)。如果孔子儒家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功名的、人事的、严肃的和在乎的需要,那么,庄子道家则满足了中国知识分子浪漫的、从容不迫的和悠闲适意的要求。孔子儒家把中国知识分子带进秩序之中,使他们满腔热情经世致用、立功立名;但他们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庄子道家就把他们从秩序中接过来,消除他们的郁闷和创伤,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安慰。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史记》记载,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出世的隐逸人格、自然人格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主要表现,适己之学是庄子在出世精神支配下的人生取向。而这种理想人格的背后,则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最高的艺术境界
  
  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在复归原始无望的情况下,庄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认最终落实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上。,他有着一种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庄子看来,问题的关键是是非之争缺乏判断的客观标准:“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葚喑,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哉?”要害就是价值信念在不同的人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即“俱不能相知也”。
  
  三、不凡的世俗人生
  
  庄子以一种审美心理审视生死变幻,“生”与“死”在庄子这里,不再是两种截然的绝对状态,而是两种自然支配下相对的、自适的、对等的状态。生与死,就像梦与醒,都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庄子认为,生是一种状态,死也是一种状态,两者并无本质差别,栩栩然蝴蝶与蘧蘧然庄周,本就是对等的,互通的。他有这样一句话“安之此生之“我”,不正是死后之“我”呢?”庄子不但否认了“生”的意义,而且否认了“死”的意义。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这是人类悲情的现象学式的描述。
  
  回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在庄子笔下,个人甚至连生死、梦醒这种同生存联系得最密切且又最个人化的问题都没法确定,那么,人生在世,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这得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把是非看作象彼此、生死甚至是与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一样,是相对的。人生各种是非与苦难的根源,全系于这一会自以为是从而产生物欲的“心”上。《齐物论》中的“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便是世俗人生的一种写照。
  
  解读庄子需要用一生,而今当我们在叹赏庄子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时更真实的认识到他不仅是惊世骇俗的哲学还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奇葩。千年文化中唯有他的思想和想象具有着水一般的整体性,一直灌溉在历代文人的思想和笔墨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