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简介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9

苏秦简介:

苏秦姓苏名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的雒阳人,同时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年轻的时候在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但是在学成以后在列国之间游走了多年都不被人赏识,于是穷困潦倒的回到了家乡,回到家里以后苏秦不堪忍受穷困的生活。于是开始刻苦钻研《阴符》,钻研以后开始游说列国,最终得到了燕国大王燕文公的赏识。

燕文公派遣苏秦出使列国,并且提出了六国合纵攻打秦国的计策,最终组建了一支合纵联盟,苏秦任从约长并且佩戴了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在十五年之内不敢再出兵函谷关

联盟解散以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服齐国把抢占燕国的城池归还燕国,而后苏秦从燕国来到了齐国从事反间活动。

被齐国任命为客卿,因为齐国的王公大臣们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在临时前献上了计策诛杀了刺客。

扩展资料:

苏秦是洛阳人,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当时,洛阳呢,不属于七国中的任何一个,它属于周天子的直辖地。传说,苏秦有一个赫赫有名,又神秘莫测的师傅,那就是鬼谷子,和张仪师出同门,成为同学。

苏秦跟着鬼谷子学了很多纵横之术,谋略,游说的策略手段呀,学了很多这些东西,觉得可以毕业了,那么,他就出山了,开始了他的游说之旅。我们要知道一个背景,在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到200多年的时候,有一种非常盛行的职业,叫游士,说客。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进步的历史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春秋时期,像走向政治舞台,国家权力层面的这种机会,只有世袭的贵族,是他们专有的,普通的平民是没有这个机会的。春秋时期是一个贵族的政治。

到了战国,因为七雄相争,列强割据,那么使得各个国家都有非常紧迫的招揽人才的需求,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呢,就有了平民知识分子,担当说客,策士,通过这种途径进入政治舞台,大量的、广泛的出现在这段历史之中。

苏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他第一次游说之旅并不顺畅,先后进入赵国、秦国,跑了好多地方,但是并没有受到重视,所以,苏秦就灰溜溜的回到了老家。苏秦灰溜溜的回家之后呢,情形很悲惨。

《战国策》中有记载,说他面容憔悴,非常潦倒,进了门之后呢,他媳妇正在纺织,他回来了,根本动都不动,问都不带问的,他父母呢,也懒的认他这个儿子。苏秦自己也觉得非常羞愧,大家都知道,旅行是非常费钱的,何况是那个时候。

苏秦出去跑了一大圈,结果一穷二白的回家来,受到这个待遇呢,也是正常的。当时有人劝他,就说:苏秦,你这个小伙子就是太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了,你看看咱这左邻右舍,十里八村的小伙子,都是勤勤恳恳的,要么耕田种地,要么跑腿听差,辛辛苦苦的挣点小钱养家糊口。

你说你一天不务正业,靠着鼓唇摇舌,到处吹牛,这不就是一个二流子么,但是苏秦不屑于那样的生活,觉得并不是当说客的路走不通,而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功夫还不到家。

所以呢,就发奋刻苦再攻读,这个时候呢,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成语,就是苏秦创造和贡献的头悬梁,锥刺股,苏秦没日没夜的看书,怕困了,就给头发上绑个绳子在房梁上。

这样一睡着,一打瞌睡,就把自己给拽醒了,实在不行了呢,就拿个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屁股,就是用这种方法,逼着自己下功夫,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10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扩展资料

苏秦的合纵说首先是基于一种地缘政治的分析。他深谙天下山川形胜,熟知各国力量现状,他每到一国即首先向当局者详陈该国的地缘环境形势,苏秦提醒山东六国首先应明确各自的安全状况,他反复告诫六国的君主,要明白这一形势,即他们共同的危险来自西方侧翼的秦国。

由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将来必定是一种能够凌驾于六国实力之上的强权力量。因此,六国中每一个国家都绝对不能与秦国单独媾和以求苟安一时,更不能与秦结为同盟,那不啻是与虎谋皮。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六国从亲”,并力西向以抗秦。

苏秦的合纵理论极其注重地缘因素的重要性,并充分论证了六国结盟与其地缘政治因素的内在关联。苏秦认为,山东六国在区位上相互关联,有着表里相属、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应视为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战略整体。六国应充分利用这一整体性,以求在战略上相互依托、相互策应、互为犄角,从而在对秦作战中造成有利的态势。他反复向六国的当政者陈述这一关系。

苏秦的合纵理论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体系,而且是一套行动纲领。它提出了一套遏制秦国、维持均势的方法,即以联盟战略、凭借山东六国的合力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张,以此挽救和维护原有的均势。行动方案有两个,其一是以攻为守,六国联合起来,主动进攻,突破函谷关,深入秦国腹地;其二是当六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秦国攻击时,其他五国绝不能坐视不管,必须群起救助。

这无疑是一个卓越的协同作战方案,它充分利用了山东六国地缘上的相关性,使六国彼此在组织指导、兵力分配、战略协同、战术策应诸方面协调动作、密切配合,从而使秦国东向攻击任何一个国家时都将陷入四面受敌、多线作战的窘境,进而遏止其逐步蚕食六国以进一步壮大自己的企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战国时期纵横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10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领军人物和最高首脑。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他所解决的问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首要问题或者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扩展资料

苏秦游说活动有一些基本的策略方法:

1、每游说一个国家,都在表面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似乎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考虑问题,而从不言及他国及自己本人的合纵受益,使得对方便于接受。

2、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都以此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为前提,在这一前提下谈此国与秦的利益冲突。

3、向对方分别摆出了实行自己的主张与不实行的两种行为后果,夸大了第一种行为选择的受益程度和第二种行为选择的受害程度,加大二者的反差度,促使对方下决心采纳自己的主张。

4、必要的时候,以客观的地理状况来加强对对方的说服。

5、必要时他还给对方以.应有的褒扬,夹杂以相应的激将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苏秦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他家庭贫苦,向秦国推销统一中国的策略,没有成功,盘缠也花完了,结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于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后来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衣锦还乡,他的嫂子和妻子跪在地上都不敢抬头看他。   游说六国期间,苏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齐,从 苏秦头像
[1]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 后世敬仰其成就,以“苏秦背剑“来命名武术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更取其纵横捭阖之意。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