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问题!!!!

请认真回答,务必准确,答后另有赏分!!

1、《诗经》中“风”指( ),其中《谷风》中“习习谷风”采用了( )表现方式。
2、《诗经.王风.秦离》得风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 )
3、《湘夫子》是祭祀湘江的配偶神,最富生活情趣和( )
4、曹植在《 》中指出其心仪对象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5、“吴中四士”中有一人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请指出篇名《 》
6、司马迁在《史记》中概括的战国中期的时代特征是( )(原文)
7、宋以后,孔孟并称,孟子被称为“亚圣”,在于其推进了孔子的学说,请指出孟子的立足点( )
8、理解庄子思想的两把钥匙是( )和( )
9、孔子学说的核心是( )(用自己的话阐释,原文不给分)
在阐释“生”与“死”的关系时,孔子指出( “ ” )(原文)
10、用“灯”来展开人生思考贯穿古今中外,巴金的“心灯”指的是( )
中国自古也有( )的表达
11、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是( )
12、被海外学人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是《 》
13、史铁生《命若琴弦》的主题是( )
14、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从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 )三哥层面进入
15、“美”的含义在中国语境中,从艺术人类学角度看有两种取向,一为“羊人为美”,一为( )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类具有文化---神话色彩,按地域分类,北方属于史官文化色彩,重人事,讲求实际;南方则属于( )信鬼神,富于想象

1、知我者,( );不知我者,( )
2、我见青山多妩媚,( )
3、《湘夫人》开头前四句( ),( ),( ),( )
4、( ),江月年年只相似。
5、我知言,( )。(孟子)
6、《诗经》形式的特点?
7、庄子散文的特点?
8、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理解就是误解”,请结合具体文学艺术作品说说你的看法。

1、《诗经》中“风”指(声调 ),其中《谷风》中“习习谷风”采用了(描写)表现方式。

2、《诗经.王风.秦离》得风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 记叙文)

3、《湘夫子》是祭祀湘江的配偶神,最富生活情趣和(驰神遥望 )

4、曹植在《洛神赋 》中指出其心仪对象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5、“吴中四士”中有一人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请指出篇名《张若虚 》

6、司马迁在《史记》中概括的战国中期的时代特征是( 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原文)

7、宋以后,孔孟并称,孟子被称为“亚圣”,在于其推进了孔子的学说,请指出孟子的立足点( 性善)

8、理解庄子思想的两把钥匙是( 《寓言》)和(《天下》 )

9、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用自己的话阐释,原文不给分)

在阐释“生”与“死”的关系时,孔子指出( “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原文)

10、用“灯”来展开人生思考贯穿古今中外,巴金的“心灯”指的是( 内心对人生的思索(源自他给冰心的信))
中国自古也有(心中之灯 )的表达

11、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是( 林语堂)

12、被海外学人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是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3、史铁生《命若琴弦》的主题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生命的意义 )

14、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从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 人性批判)三哥层面进入

15、“美”的含义在中国语境中,从艺术人类学角度看有两种取向,一为“羊人为美”,一为(羊大为美 )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类具有文化---神话色彩,按地域分类,北方属于史官文化色彩,重人事,讲求实际;南方则属于(崇 )信鬼神,富于想象

1、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 )

2、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3、《湘夫人》开头前四句①. 帝子降兮北渚②,目眇眇兮愁予③。袅袅兮秋风④,洞庭波兮木叶下

4、(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5、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 )。(孟子)

6、《诗经》形式的特点?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2、 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3、 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4、 重章复沓的章法。

7、庄子散文的特点?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8、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理解就是误解”,请结合具体文学艺术作品说说你的看法。
前不久,我读到两篇顾彬的文章,对这位老朋友的“理解”算又多了几分——文章一篇题为《梦想与幻灭之间:二十年来汉语学习实践经验谈》(李雪涛译,见《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二○○四年第一期,以下简称《梦想与幻灭之间》),另一篇题为《误解的重要性:重新思考中西相遇》(王祖哲译,以下简称《误解的重要性》,收入本文集)。“梦想”能像一个中国人一样学好中文、像一个中国学人那样搞懂中国文化——幻灭的是:顾彬后来明白,对一个德国人来说,这样的“梦想”没可能实现。读完这篇文章,我这个中国人心里一阵子乐:如此“梦想”注定幻灭、自然会幻灭、且理所当然该幻灭。“能像一个中国人一样学好中文”,就说说写写“中文”而言,对一个德国人来说,完全没问题(正如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生活上十来年,也可以说和写漂亮的“洋文”;倘若有文学天赋,甚至成为名作家也说不定——比如说程抱一先生)。但一个德国学人要是觉得没法彻底搞懂中国文化就要“幻灭”,就有点奇怪了——中国学人难道因首先是中国人就一定会实现这样的“梦想”?如果顾彬说的是前一种情形,那他是在谦虚(顾彬的中文的确相当好)——事实上,他说的是后一种情形。我进一步想,既然明知“梦想”像一个中国学人那样搞懂中国文化难免会幻灭,为什么顾彬教授不早点想到改行(研究比如说德语文学)?——据说,有好几位研究西洋哲学十几年的中国学者就在有一天猛醒过来,赶紧改了行。顾彬没改行,原因我猜是这样的:顾彬心里明白,作为一个德国人并非就一定搞得懂德语文化,因为他知道:“类比性的解释学意味着不存在固定的和最终的知识,因此没有人能够拥有对他自己的或另外一个文化的最终理解。

天哪!我第一次回答那么多!!!
太厉害了,佩服我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15
1、《诗经》中“风”指( ),其中《谷风》中“习习谷风”采用了( )表现方式。
2、《诗经.王风.秦离》得风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 )
3、《湘夫子》是祭祀湘江的配偶神,最富生活情趣和( )
4、曹植在《 洛神赋》中指出其心仪对象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5、“吴中四士”中有一人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请指出篇名《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6、司马迁在《史记》中概括的战国中期的时代特征是( )(原文)
7、宋以后,孔孟并称,孟子被称为“亚圣”,在于其推进了孔子的学说,请指出孟子的立足点( )
8、理解庄子思想的两把钥匙是( )和( )
9、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学: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用自己的话阐释,原文不给分)
在阐释“生”与“死”的关系时,孔子指出( “ ” )(原文)
10、用“灯”来展开人生思考贯穿古今中外,巴金的“心灯”指的是( )
中国自古也有( )的表达
11、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是(林语堂 )
12、被海外学人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是《 钱锺书 围城》
13、史铁生《命若琴弦》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探索 )
14、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从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 环境批判)三哥层面进入
15、“美”的含义在中国语境中,从艺术人类学角度看有两种取向,一为“羊人为美”,一为( )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类具有文化---神话色彩,按地域分类,北方属于史官文化色彩,重人事,讲求实际;南方则属于( )信鬼神,富于想象

1、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2、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湘夫人》开头前四句( ),( ),( ),( )
4、(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5、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6、《诗经》形式的特点?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 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

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 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

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7、庄子散文的特点?
1 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2 想象奇幻,结构灵活。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意抒怀。
2 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善于写惊险的场面。
3 刻画人物能抓住特征加以夸张的表现,善于传神,
4 行文变化多端,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往往押韵。

8、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理解就是误解”,请结合具体文学艺术作品说说你的看法

花了我不少精力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23
我最近看了不少常识题~^_^

1、《诗经》中“风”指(国风 ),其中《谷风》中“习习谷风”采用了(比兴 )表现方式。
2、《诗经.王风.秦离》得风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记叙文 )
3、《湘夫子》是祭祀湘江的配偶神,最富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 )
4、曹植在《洛神赋 》中指出其心仪对象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5、“吴中四士”中有一人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请指出篇名《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作)
6、司马迁在《史记》中概括的战国中期的时代特征是( 秦尚黑,秦崇水德)(原文)
7、宋以后,孔孟并称,孟子被称为“亚圣”,在于其推进了孔子的学说,请指出孟子的立足点(义 )
8、理解庄子思想的两把钥匙是( 逍遥游)和(齐物论 )
9、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 )(用自己的话阐释,原文不给分)
在阐释“生”与“死”的关系时,孔子指出( “ 未知生,焉知死” )(原文)
10、用“灯”来展开人生思考贯穿古今中外,巴金的“心灯”指的是(友情 )
中国自古也有( 茶当影裹煮孤灯 )的表达
11、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是(林语堂 )
12、被海外学人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是《 围城 》
13、史铁生《命若琴弦》的主题是(人生意义 )
14、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从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思想批判 )三个层面进入
15、“美”的含义在中国语境中,从艺术人类学角度看有两种取向,一为“羊人为美”,一为(羊大为美 )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类具有文化---神话色彩,按地域分类,北方属于史官文化色彩,重人事,讲求实际;南方则属于( 传奇文化色彩),信鬼神,富于想象

1、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3、《湘夫人》开头前四句(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
4、(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的!
5、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6、《诗经》形式的特点?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142704.html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 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 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 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7、庄子散文的特点?
1 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的似乎可感可知。
2 想象奇幻,结构灵活。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意抒怀。其行文构思,收的住放的开,转接无痕迹。
3 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善于写惊险的场面。
4 刻画人物能抓住特征加以夸张的表现,善于传神,
5 行文变化多端,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往往押韵。

8、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理解就是误解”,请结合具体文学艺术作品说说你的看法。
个人看法:对于《红楼梦》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能说每一种理解都是正确的。作者在创作一个作品时主要体现了一种思想感情。有些理解,就是曲解了作者的意思。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概就是如此。

== 汗~达完了 上面10题的答案不是很满意~
第3个回答  2008-01-25
1、《诗经》中“风”指(国风),其中《谷风》中“习习谷风”采用了( )表现方式。
4、曹植在《 》中指出其心仪对象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5、“吴中四士”中有一人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请指出篇名《春江花月夜 》
9、孔子学说的核心是( 三冈五常?),《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 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 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 重章复沓的章法。《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 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

7、庄子散文的特点?
1 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的似乎可感可知。
2 想象奇幻,结构灵活。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意抒怀。其行文构思,收的住放的开,转接无痕迹。
3 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善于写惊险的场面。
4 刻画人物能抓住特征加以夸张的表现,善于传神,
5 行文变化多端,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往往押韵。

8、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理解就是误解”,请结合具体文学艺术作品说说你的看法。
个人看法:对于《红楼梦》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能说每一种理解都是正确的。作者在创作一个作品时主要体现了一种思想感情。有些理解,就是曲解了作者的意思。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概就是如
第4个回答  2008-01-15
1、《诗经》中“风”指(国风),其中《谷风》中“习习谷风”采用了( )表现方式。
4、曹植在《 》中指出其心仪对象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5、“吴中四士”中有一人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请指出篇名《春江花月夜 》
9、孔子学说的核心是( 三冈五常?),呵呵,不知道,瞎说吧。

1、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
4、(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呵呵,这么多我都不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