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法国有何影响?

!

第1个回答  2012-06-16
当今法国人认为的法国史上的三大英雄,第一就是拿破仑,第二是齐达内,第三是戴高乐
第2个回答  2012-06-28
法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曾以其追求自由平等的但历尽曲折的资本主义革命历程著称于世, 而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作品也多被世人传为经典.以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为代表的法国作家及其作品更是将法国文学的艺术水平和世界地位推向了顶点。无疑的,法国丰富多变的社会背景和人文思潮给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素材,同时也成就了许多百年不朽的文艺作品。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凭着他卓越的政治魅力和军事才华,将法国的资本主义革命带到了最壮丽的高潮,书写了轰轰烈烈的法国革命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一页。拿破仑和拿破仑战争分别是法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和事件。 许多同时期著名的法国文学家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提到并且评价到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除了是一段曾彻底变革过法国乃至整个西欧社会的历史之外,还是一种颇能代表但是法国革命思想的意识流。总而言之,拿破仑战争对法国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在这篇论文中详细讨论一下这种影响。论文分三个部分:一 从中世纪西欧走来的骑士——中世纪法国历史及文学史 二 拿破仑战争史 三 自由引导人民——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文学 第一部分 从中世纪西欧走来的骑士——中世纪法国历史及文学史 法兰克人的名字最早见于历史文献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罗马作家把许多名称各异的日耳曼部落都叫法兰克人。法兰克人十个部落联盟,有许多日耳曼部落联合而成。法兰克王国的奠基者克洛维成为海滨法兰克人的部落酋长以后,便开始大举入侵高卢北部。经过长期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而后建国。成为查理大帝帝国的雏形。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把帝国分为3个部分:莱茵河以东归日耳曼人路易,称东法兰克王国;莱茵河以西归秃头查理,成法兰克王国;洛泰尔虽承袭王位,但尽管下被意大利以及东西法兰克王国之间一块狭长的土地,即后来的洛林,近代西欧德、法、意大利3个国家就是在查理大帝帝国分裂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国土统一到专制王权的确立,从路易十一到路易十四,法国经历了一个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到路易十四时代,专制王权的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了顶峰。 中世纪的法国艺术以古典主义为主流。古典主义是17世纪法国文学和艺术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从历史和美学的角度来看,都力求在和谐、明晰、严谨、普通性和理想主义诸方面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媲美。法国古典主义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处的政治环境。 这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 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者高乃依擅长揭示处于冲突之中的人物所表现的个性和精神力量,讴歌他们的坚毅其克制力。他撰写了《贺拉斯》、《西拿》、《波里耶克特》三部悲剧和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勒。熙德》,构成它的“古典主义四部曲”。其中,以强烈的爱情和家族荣誉之间的矛盾为主题的《勒。熙德》尤为世人推崇,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戏剧的顶峰。 莫里哀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他运用戏剧的传统形式创造了新的戏剧风格。这位演员剧作家有很强的喜剧感,往往不是以故事情节而是以生动精辟的台词以引人入胜,代表作有《可笑的女才子》、《太太的学堂》、《唐璜》、《恨世者》、《吝啬鬼》、和《伪君子》等脍炙人口的剧作珍品展现出专制王权鼎盛时期的社会关系和冲突、他被伏尔泰成为“描绘法兰西的画家”。同时代著名的作家还有拉辛、拉封丹等。 第二部分 拿破仑战争史  雾月政变与拿破仑.波拿巴  1799年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19日)的政变是督政府时期三次政变的继续,但性质有所不同.策划这次政变的中心人物是1799年当选督政官的西哀耶斯.当时年近30岁的波拿巴(1769-1821)具有长足的政治与军事资本:他是法国革命的产物,曾支持雅各宾政府,写过反对吉伦特派的小册子——《博凯尔的晚餐》;在土伦战役(1793)中立过功;罗伯斯庇尔派失败后一度被视为亲山岳派分子而受到拘留审查;1795年和1797年两次为粉碎王党分子的阴谋出力。从1796年第一次意大利战役开始,他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击败外国干涉军,为保卫和扩大革命果实和法国荣誉作出贡献。尽管王党对他抱着某种幻想,希望他有朝一日充当蒙克将军的角色,复辟波帮王朝,但是他的革命经历和政治态度排除了这种可能性。然而波拿巴从来也不是民主派,他出身科西嘉没落贵族家庭,当过波旁王朝军官,熟读启蒙思想家著作,特别服膺开明专制学说。为了达到政治和个人目的,它可以不择手段,消灭政敌。他认为“开明意志”加上枪杆子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1799年11约9日(雾月18日)晨七时,元老院集会,会上有人接口发现雅各宾派阴谋恢复国民工会和救国委员会,提议两院会址迁至巴黎西郊圣克鲁宫。元老院在紧张气氛中通过提案,并责成波拿巴执行此项法令,首都军队归他指挥。当晚,多数元老院代表和少数五百人院代表举行会议,宣布解散督政府,建立临时执政府,由波拿巴、西哀耶斯、迪科任法兰西共和国执政。五月政变以议会方式开始,用武力手段完成,最后又戴上合法的面具,使它成为近代政变的一种典型模式。拿破仑.波拿巴为资产阶级赢得了社会稳定,但他把共和国逐渐引向独裁政府。。共和八年(1799)宪法是朝着这个方向演变的第一步。最后制定的共和八年宪法是一部中央集权的宪法,行政权高于一切,民主色彩大大削弱。 波拿巴在出任执政两年之内,整顿财政,平息国内叛乱,与罗马教皇达成《教务协议》,停止对外战争。新政权建立时过客进村16.7万法郎,改革财政政委当务之急。戈旦首先加强财政的集中管理。到1802年,财政预算达到5亿法郎的平衡数字。 波拿巴的和解政策是王党产生幻想,1800年2月和6月,普罗旺斯伯爵(路易十六之弟)两次写信给波拿巴,建议与他合作,恢复波旁王朝。波拿巴于9月复信说:“您不应再抱回到法国的的希望,您如回来,必须踩过10万具尸骸。请为法国的幸福和安宁着想而牺牲自己的私利。历史会给您记上这一笔帐。复辟未能得逞,王党采取暗杀手段,也未能成功。 亚眠和约的破坏、拿破仑的成的和他在西欧的扩张政策,促使英、俄、奥结成的3次反法联盟。拿破仑与英国重新开战失败,但在大陆上,法国队奥、俄取得全胜。 1810年,拿破仑娶奥皇之女为妻,法奥结盟。大帝国的版图达到了它的极限。 1812年的入侵俄国,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1814年的法兰西保卫战,是拿破仑走向失败的三部曲。俄罗斯卫国战争的胜利进一部寄发了德意志民族的爱国热情。整个德意志掀起了反法民族解放战争。 大帝国在第6次反法同盟的进攻下瓦解。拿破仑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2月26日,他率领九百卫兵冒险渡海,再做皇帝百日。6月22日拿破仑在滑铁卢一役中失败,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从1851年到1821年,拿破仑在现实历史中消失,但在幽禁中继续制造自我辩护的“历史”,期图为后世留下一个积极的“英雄形象”。他相伴随他的亲信、伙伴口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意图、观点,包括成功的“秘诀”和失败的教训。记录着拉斯加斯伯爵在拿破仑死后两年(1823)刊印这部〈圣赫勒纳回忆录〉,它成为拿破仑神话的主要来源。所谓“神话”并不意味着全部事实都是伪造的,主要是指作者对事实的解释和论证与实际情况不符。在回忆录中,那破论把自己说成是1793年原则的维护者,自由思想的信徒;它成为专制皇帝乃出于形势需要;他要求和平,但迫于外国列强不断组成反法联盟才诉诸战争;它的目的是保卫法国的自然疆界而不是想成为欧洲的霸主-----胆结石拿破仑的神话并不意味着否定第一帝国的历史地位。他和督政府、执政府一脉相承,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秩序,进一步摧毁封建旧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前进的步伐。 第3部分 自由引导人民——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文学 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 10年之后,1799年5月20日,在卢瓦尔河畔的小城图尔市,意大利军街25号,诞生了一个至今仍使法兰西民族引以为荣的伟人,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奥诺雷。巴尔扎克。 就在这同一年的冬天,法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人物,这就是法国史上赫赫有名的独裁者拿破仑。它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专制统治,对内镇压贵族的复辟势力,对外抵抗欧洲封建联盟的武装干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同过拿破仑的野心表现出来的大资产阶级的贪婪,使法国还没来得及走上经济繁荣的道路,就陷入了无休止的对外侵略战争的泥潭。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从1812年起,拿破仑亲自率军东征,一直攻打到莫斯科。野蛮的入侵,激起了各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英、俄、普等国趁机再次组成反法同盟,在莱比锡激战中各拿破仑以毁灭性的打击。那破仑被迫退位,并遭囚禁。1814年3月,联军攻入巴黎。在他们刺刀的保护下,法国封建王室的代表路易十八又钻进了杜伊勒里宫,登上他哥哥做过的王位(路易十六是在1793年的革命高潮中被巴黎人民送上断头台的)。但是,1815年3月,被囚禁在地中海厄尔巴岛上的拿破仑迁回法国,率残部又打回了巴黎。大概是汲取了兄长的惨痛教训,心有余悸,路易十八立即仓皇出逃。反法盟军在滑铁卢一战中彻底打垮了拿破仑,路易十八才得以颤巍巍的重回巴黎。那破仑被放逐到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上。 巴尔扎克搬进巴黎卡西尼街一号,又回到了写字台前。这次,他决心以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事业。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布置了一座拿破仑的肖像,并写下这样一行文字来激励自己的斗志:“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从这个座右铭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巴尔扎克此时立下的雄心大志,也可以看到他对那破仑的崇拜之情。拿破仑这个名字,自然是与贵族的复辟政治完全对立的,同时,他对怀才不遇的重小资产阶级青年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为,拿破仑是凭借自己的“才干”从一个低级军官爬上最高统治者的地位的,它的成功怎么会不令巴尔扎克这一代有志之士钦佩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它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在波旁复辟时期,王室的模范忠臣德。封丹纳伯爵迫于潮流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他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在政治上,他眼见重新建立旧日贵族的绝对权威已不复可能,便追随国王路易十八,成为温和派的领袖人物之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的代议制,并努力联合各派势力以维护王朝的统治;在经济上,他经过“精确的计算”,看到自己财力的空虚,便让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和资产者新贵联姻,并把这看作是“天赐的幸运”。 他的第三个女儿爱米丽,姿色出众,聪慧过人。他一心希望嫁给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在巴黎附近的苏镇郊游中,爱米里对对陌生青年马克西米利安一见倾心,但是她发现他竟是一个站柜台的商人!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严重折损了这位贵族小姐的自尊和虚荣,她一气之下嫁给了72岁的老舅公,永远的失去了幸福。最是爱米里后悔不已的是,马克西米利安不禁真的是贵族的后裔,而且品德十分高尚,他是为了哥哥的利益才去经商的。 这就是巴尔扎克的短篇佳作《苏镇舞会》的梗概。表达了巴尔扎克对落魄贵族的同情,同时也是对这个即将消失的阶级的嘲笑。巴尔扎克清楚地看到,无论生么力量也阻挡不了资产阶级进攻的决心和勇气,因此,尽管在全书中他竭力强调侯爵一家的“高尚”“正直”, 但他还是真实地写出了德。埃斯格里家族的不可往回的衰败命运。这和拿破仑的革命思想是何等地相似! 《古物陈列室》中公爵夫人的批判点出了问题的实质:“当我们是在19世纪的时候,你们难道要留在18世纪的时代里吗?以后不会有什么贵族了,现在只有权势。那破仑的民法已经毁坏了爵位,正如大炮已经轰到了封建社会一般。” 这一起充分说明巴尔扎克已经意识到了资产阶级所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人间喜剧》等传世之作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生前也曾留下一个不小的遗憾。那就是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梦想以小说的形式再现拿破仑一生的背运之役———“埃斯林战役”。可是,直至辞别人世,他始终未能实现这个梦。时隔一个半世纪之后,如果他九泉有知,该感到欣慰了。因为他的同胞、法国当代小说家帕特里克·朗博,以后起之秀的大手笔,写就了这一名为《战役》的巨著。这就是今年法国最著名的文学大奖“龚古尔奖”的获奖之作。 这部小说从取材到风格,在当代法国文学作品中都是不多见的。他将镜头对准了近200年前,法国人引以自豪的拿破仑时代一个特殊的场景,即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有生以来第一次失败的战役。这场战役的地点是在奥地利维也纳城附近的埃斯林村,时间是1809年5月21日至22日。身经百战、用兵如神的拿破仑事先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准备。奥地利大公查理的军队驻扎在多瑙河左岸,拿破仑在河的右岸埋伏了精锐大军,同时,派工兵在河上架设好直通左岸的浮桥。发起进攻的前一天夜里,拿破仑还亲临前沿阵地视察地形、地貌及双方的军力部署。透过多瑙河左岸碧绿的麦浪,他仔细观察奥军营地的点点星火,一切都历历在目,了如指掌。他自以为成竹在胸,万无一失了。然而,东方破晓之后,一切都没有按照他的预想演进:大风将架好的浮桥吹离左岸,部分浮桥又被奥军炸毁,埋伏在右岸的法军迟迟才赶到阵地……结果,拿破仑虽然血洗了埃斯林村,但是,他并没有打胜这一战役。奥军战死2·7万人,法军也有1·6万人阵亡。在短短30多个小时中,4万多生灵化为一堆肉泥!这一战役在拿破仑一生经历的著名战役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两年前拿破仑侵略俄国时曾吃了库图佐夫“坚壁清野”的苦头。从此,他开始走下坡路。此后6年的滑铁卢战役为拿破仑的政治生涯画上了句号。为什么作家偏偏选取这么一个不知名的战役呢?据说,巴尔扎克当年之所以迷恋这一战役,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场景最能充分地显露出拿破仑开疆拓土、征服异邦的荒谬性。拿破仑在这里“走麦城”后,虽然于是年7月6日在维也纳东北瓦格兰村战败奥军,多少挽回一点面子。但自此之后,这位皇帝便一蹶不振,再也寻不回昔日的神威了里迎接一门美满的侵蚀。 巴尔扎克虽然有着同拿破仑一样的政治思想,却并不赞成拿破仑的血腥扩张。 法浪漫主义和雨果 国浪漫主义是一场与思想政治斗争有密切联系的文艺运动,他成熟与19世纪20年代,到1830年七月革命时期达到高潮。当法国社会已经从封建主义跃进到资本主义时期,喜剧、诗歌、绘画、音乐仍束缚在旧形式之下,内容也未跳出旧框框,这就形成了“19世纪法兰西”于古典形式的文艺之间的矛盾。最早一批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如维尼、雨果、拉马丁,受了莎士比亚、席勒、拜伦的作品的启发,在20年代初开始发表抒情诗歌,长处个人悲欢的心声。但是他们基本上仍采取古典诗歌的形式,而且在政治倾向上仍从属于天主教和保皇主义。1824年查理十世登基后,国内自由派和极端保皇派的斗争日趋尖锐,许多文学家也投入反对波旁王朝的斗争。这是于国也逐渐从保皇派立场转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公开支持浪漫主义运动。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 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 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毫无疑问地,大革命给浪漫主义带来了名副其实的心声,资产阶级立场上的人道主义 追求绝对自由的先锋——《红与黑》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小说描写19世纪20年代查理十世统治后期的社会生活,揭露复辟王朝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反复避是作品的基本主题。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形象。他主张追求绝对的平等和自由,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小资产阶级要求 社会地位平等的愿望。小说的线索是,于连与市长夫人及贵族小姐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爱情世界即揭露了上流社会腐败、伪善的社会风气,又揭示了于连时而反抗时而妥协的矛盾性格。最后于连被送上断头台,说明复辟王朝容不得一个平民青年。小说对现实生活栩栩如生的描绘和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其在艺术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也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 小资产者为的利益不择手段的阶级本性被司汤达刻画得入木三分,资产阶级从它刚刚到来就已经显出它的弊端,这也是大革命屡遭复辟打击的原因。 结束语 文学和历史本就是密不可分的的两门科学和艺术。我们只是想通过法国革命对于文学的影响来更加深刻地验证这一观点
第3个回答  2012-06-16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并把法国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欧洲,破坏欧洲的封建秩序,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前提的作用。拿破仑战争的这些历史进步作用也是不能抹杀的。
拿破仑还用战争手段把法国革命的影响带到了波兰、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国。在波兰,拿破仑扶植了“华沙大公国”,在那里制定的宪法也规定实行法国的《民法典》。拿破仑使波兰市民阶级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取消农奴制,教会服从国家政权,改革了社会行政机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