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啥意思?有科学依据吗?

如题所述

俗话说“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是当一个人活到了73岁到84岁之间的时候,是十分关键的一个老人会去世的阶段。

73、84俗称老年人的“寿命坎儿”,其实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73、84这两个年龄的数字,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虚岁是73岁。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虚岁是84岁。

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人们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死亡年龄是不吉利的数字。圣人都会在这个年龄死去,何况一般平民老百姓,于是把“73、84”说成是“寿命坎儿”,多数人都不容易迈过去。

这种说法从古至今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愈传愈广,愈传愈“悬乎”,致使一些老年人到了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段便顾虑重重,很怕迈不过去这个“坎儿”。

扩展资料: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医疗保健事业也在逐渐加强,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以前说的“人活七十古来稀”早成过去,现在成为“70岁是最低,80岁小弟弟,90岁笑眯眯,100岁不稀奇”。

据统计学统计的结果表示,人的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73岁和84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和70岁以上其他年龄段的死亡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别。所以说“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说法毫无科学根据,老年人不要相信这种迷信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七十三、八十四”哪有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1

相信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都听说过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俗语,而可能很多人也不太理解它的意思,它其实说的意思就是人在七十三岁或者八十四岁的时候,即使阎王不来抓自己,自己都很有可能会去见他,表面上所说的意思就是这样,那么它具体的深层次含义是什么呢?有科学依据吗?接下来就来具体说一说。

可能对于历史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孔子是活到了七十三岁,而孟子则是活到了八十四岁,而用73,84这两个数字肯定也是因为孔子和孟子的原因,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过去的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其实是不高的,一般来说,活到六七十岁就已经算是比较常见的了,所以说,如果能到活到73或者84岁,基本上就已经到了当时的一种比较高的年龄了。

那到了这个年龄段的话,人基本上都会患上一定的疾病,那这个时候即使阎王不来抓自己的命,很有可能自己在生活中也会因为一点小小的不确定而丧失自己的性命,这也说明人的生命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会变得非常脆弱的,而且也很客观地体现出了在过去的时候人的平均年龄的分布。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孔子和孟子这两个都是圣人,圣人活到了七十三八十四就去世了,我们普通人能比圣人厉害吗,所以很多老人都会说七十三八十四是个坎,跨过去就好了。

总之,对于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这是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阐述的,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可信性,但是应用于现代社会来说的话其实就不太可信了,因为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升,平均年龄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增长,所以说这得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人活多长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1

这是一句民间俗语,还是专门针对年龄和死亡的俗语。像这样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人活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从这俗语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年龄和生命的关联,甚至是对死亡的一种态度。

单纯的理解某一句,也就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样的俗语我们从字面意思理解来看,就是人到了73岁或者是84岁的时候,即便是阎王爷没有要他死他也活不了多久。但是我觉得不能这样仅仅依靠字面意思来理解,还是要结合其他俗语来总体看看,老百姓对于寿命这个问题,普遍存在怎样一种心态。

我们先结合一句:“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这个年龄的人们,大多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和难舍的,所以在他们看来,55岁就是生命里的第一个坎儿。这个坎儿是阎王爷在考验自己的,过去了能活过六十岁,过不去就交代在五十岁这个阶段了。

等到了六十岁之后,还有个“六十六”的坎儿,在俗语里提到了“不死掉块肉”,其实说到是身体上的状态已经出现了退化的现象,掉的那块肉应该是健康,60岁以上的人多数已经开始出现免疫力下降,机体功能退化,人逐渐老化。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大多数人都迈不过六十岁这个阶段的坎儿。

而七十三、八十四,跟上面两个年龄一样,都是一个大约的年龄段。说阎王不请自己去,应该是一种直面生命的心理状态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类,能够活过七八十岁,也算是寿终正寝了,这时候即便阎王不请,自己也心甘情愿离开人世,孩子已经长大,老友们都已不在,世间在没有什么值得牵挂的东西。

这些说法的科学依据,只能说古代人也算是看到了人世不过匆匆几十年这个状态,生命是有限的,身体的新陈代谢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强求不来,不如坦然接受

第3个回答  2020-09-16

所谓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意思就是古人认为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人生的两个大坎,很多人都过不去这两个坎,会在这个年龄死掉。当然了,这肯定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我国古代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和亚圣孟夫子分别是在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死的。


根据记载,孔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算一下,死的时候他已经72岁了,而古人说年龄往往指的是虚岁,因此在古人看来孔子就是死于73岁。

而孟子呢,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实岁83,虚岁84,也就是说他死在84岁这一年。要知道,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覆盖了整个东亚与东南亚地区,而孔孟作为儒家两位圣人,其地位自然也非同一般。他们分别死在了73岁和84岁,因此这两个年龄就被看着人生中一道很不吉利的坎。

但实际上不仅“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人生一道不吉利的坎”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甚至连“这种说法和孔子与孟子的死有关”这种观点也存在很大的漏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死于七十三岁、孟子死于八十四岁这个前提条件就不一定能成立。


历史上,对于孔子和孟子的卒年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但问题在于,这俩人到底是哪一年出生的,其实是一件不确定的事,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这本来就只是一种大概的推算,并不一定准确。

另外,有学者曾经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先秦时代,我国古人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8岁,汉朝时大概增长到了22岁,就算到了离现在最近的清朝,也只有33岁。

看了这个数字很多人都难以置信,古代人寿命那么短的吗?古代自然环境那么好,难道不应该大家都很长命吗?事实上,古代的自然环境固然好,但一个是医疗手段非常落后,二个是经济发展落后,绝大部分人都死得很早,那些老寿星都是万里挑一的。

古人生命中第一道真正的大坎,是出生前。限于医疗技术和手段,古代妇女产子是一件非常重大、非常困难的事,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夭折了。这种情况就连在皇帝都不例外,很多皇帝的儿子都是怀孕时或者出生时就没了。


第二道坎就是小时候,我们知道婴幼儿的身体正处在发育中,特别是免疫系统不完善,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都是在长大的过程中就夭折了。看历史书,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夭”字。

不仅如此,就算长大了,古代历史很多时候都处于战乱中,各种匪盗、洪灾、旱灾、疾病等等都会对人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只有挺过了这些,才有资格谈“七三八四”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这句话肯定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事实上古人能够活动七三八四的人占比都不到1%。

第4个回答  2020-10-21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也许很多农村人都听过这一句俗语。然而却不知道其中的寓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