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所有的立春只有2月3日及2月4日,立春是如何界定的?

如题所述

现行二十四节气的界定依据为“太阳黄经”,其中立春这个节气是指太阳移动至黄经315°时的那个时间节点。世界各国大都是从农耕社会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中国也不例外。在围绕农耕进行发展的古代,古人十分关注自然的一举一动,其中包括气候、天气等等。为了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农耕,中国古人在仔细观察过自然之后总结出了一套有关于时令的固定规律。这套规律便就是二十四节气。

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对北斗七星的观察,然后根据它的斗柄指向创造出来的。北斗七星的斗柄由正东偏北这个方向开始沿着顺时针方向日渐移动,转完一圈即为一年。其中斗柄转完一圈再一次回到正东偏北这个方向的时间点便就是“立春”,所以“立春”被视为新的一年的开端,也就是所谓的岁首。按照斗转星移规律进行划分的节气标准在进入西汉之后便逐渐被“圭表测影”这一新划分标准给取而代之。

西汉发展至汉武帝时期时,二十四节气开始采用“圭表测影法”来进行划分。这个划分标准通过观察立杆测影这一方式来判断日影长短,其中日影最长的这天便就是冬至。“圭表测影法”以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起始,然后前后两个冬至日之间的时期按照15日为1段,共划分为24段。这个标准始于西汉,终于清朝初年,在这之后又一全新的节气划分标准出现了。这个新标准就是“太阳黄经”。

“太阳黄经”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作为节气划分依据的,这一标准的优势在于它考虑到了太阳的运动。众所周知,不管是太阳还是地球都不是固定不动的,它们不仅会自转还会公转。由于它们并不是匀速运动,所以如若像“圭表测影”那样平均划分节气其实是不太准确的。而如果按照“太阳黄经”来进行节气划分的话黄道是固定不变的360度,然后这个360度再平均划分为24份。只要太阳每移动一份位置的距离,便就是度过了一个节气。

按照“太阳黄经”这个标准,古人将太阳到达黄经315度这个位置的时间定为了立春。剩余的二十三个节气便以立春为起点,按照太阳的移动逐一往下顺延。由于太阳运动时快时慢,所以虽然都是移动15度的距离,但是花费的时间却不一样,这也使得节气与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不完全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5
立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包含着节气与节日的双重含义,立春可以通过公式来计算出来,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22世纪C值=4.15。举例:2058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
第2个回答  2021-02-05
立春是按照农历来算的,基本上都不会按照阳历来算的。
第3个回答  2021-02-05
立春的话是每年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在冬季和春季交界处被称之为立春。
第4个回答  2021-02-05
要看每年的实际情况,具体可以翻看一下农历的万年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