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大的疑案《斧声烛影》,以今人的视角,当如何解读呢?

如题所述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大宋皇室对外宣布自己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去世。这年赵匡胤50岁,以戎马一生赵匡胤的身体状况来说,似乎不应该这么突然暴卒。

同样在案发的前一夜,也就是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死者赵匡胤曾召自己弟弟晋王及身兼开封府尹数职的赵光义入宫饮酒议事。

案发期间,嫌疑人赵光义整夜留宿宫中,并有坊间传言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嫌疑人赵光义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死者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赵匡胤暴毙后,赵光义宣布继承皇位,成为大宋帝国第二任皇帝。

现在根据案情发展由坊间派提出对新任皇帝赵光义弑兄篡位的起诉,同时赵光义方面也指派国家最有实力的律师为自己进行辩护。

从时间节点来看,杜太后临终时,赵匡胤正当壮年,根本没有急于立继承人的顾虑,况且杜太后又如何可以预算出赵匡胤百年时他的儿子们年少不堪大任呢?再者,赵光义最终没有传位给赵廷美,也没有立侄子赵德昭为储君,而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为什么皇位到了赵光义手里就是父死子继,而不再是兄终弟及了呢?

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继位后6年才公布的,为什么不在登基时就昭告天下呢?而是要等了6年之久,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抑或是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得位之正,为了堵天下悠悠之口而杜撰出来的呢?

赵匡胤的死,很突然,宋史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对于皇帝驾崩这样的大事件,写得如此简单,谁在场,是否有遗诏,传位给谁,都没有记载,这是否在掩饰什么?

斧声烛影最早的记载出自一个叫文莹的和尚所写的《续湘山野录》,“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帝已崩矣”。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特地“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似乎是要证明太祖是正常死亡,而赵匡胤的遗体却是“玉色温莹如出汤沐”,有被毒杀的可能,恰恰是这位赵光义,有用毒的前科,后蜀末帝孟昶的暴病身亡,南唐末帝李煜的离奇逝世,吴越末代国君钱俶的突然辞世,都有着赵光义用毒的影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