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人文素质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创新人才须具备的智能素质。

(1)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可理解为“打破传

统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观念,从以片面追求重知识轻能力的智能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打破常规,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

超前性”①

。创造性思维形式有:类比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和集中思维等,具有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多向性、旁通性、凝聚性等特点。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要求为:能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地去思考问题,突破逻辑推理的限制,利用“局外”信息去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做出异乎寻常的反应,具有创新的能力;观点不落俗套,能及时放弃无用的旧方法,采用有效的新方法,对事物作出新的解释。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中的“金钥匙”。

(2)丰富的想象能力。创造,一般指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可见想象是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航程。“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更重

视想象力。”②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火种和出发点,是有效创造的基础,是获得新知识的基本工具。由于想象力是在宽厚知识面的土壤中,多种知识交叉、渗透、综合、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创新人才除了要在一定领域内“专”之外,还必须有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在审美、情操、意趣等方面有所了解与研究,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才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为想象的产生奠定基础。同时,任何想象都必须建立在科学与实践的基础上。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具有丰富广泛的知识和科学求真的态度,才能面对事态正确地运用想象,大胆地提出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相应地设想出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卓越的实践能力。创新要求实,求是。历史上有很多

科学家,他们或由于固执己见而与最终的成功失之交臂,或因为虚荣心而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造成科学史上的冤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创造性的实践能力是个体不畏艰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地将

思维、意识和设计转化成行为,将精神转化为现实的能力。”③

一般来说,无论科学上的发现,还是技术上的发明,都来源于人们的实践。事实上,大多数创新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三步完成的。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创新人才不仅要勇于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卓越的将设想和创意付诸行动的能力。要创造就离不开实践,通过实践,能更深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促使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的日益增快以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使得创新人才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在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在人类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电脑和数字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发展和更新正在使人类的变革呈指数性增长,一场以知识为基础的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面貌,学会学习并能及时吸收、灵活运用和迅速更新知识已成为创新人才跟上时代变化、开拓新领域以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想适应社会,直面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新人才就必须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敏感开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意味着变革,意味着同陈旧的传统观念决裂。新的事物、观点、思想一旦出现,创新人才只有敏感接受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仅如此,创新人才还必须能够在新事物出现之前认识到传统观念的局限并敢于向它挑战,谨慎而有魄力地排除前进中的障碍。b .捕捉发明思想、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源于对新奇现象的捕捉。迟钝的人以及对发明信息“感冒”、视而不见的人是不会在创新领域有所成就的。勤于思考、善于质疑、能够捕捉到发明思想与信息是创新人才创新的前提。c .独立的研究、操作与突破能力。一般情况下,能够捕捉到发明创造信息并不意味着创新的完成,而是创新的前沿阶段。创新人才还必须能够对所捕捉到的信息加以提炼研究并实践操作,能从实践当中透过现象抓住事物内在的本质,并在一定领域内,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现突破性的、前所未有的进展。

2.创新人才需具备的人文素质。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哲学科学素质。创新是人对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未知因素的探索研究,因此,必须有科学的行动指导和精神指南。古今中外大量科学家的事例表明,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是科技与创新人才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锐意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扎根现实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的理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创新人才观察和认识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依据和标准。能够“用唯物辨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才能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2)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经济的发展。而高新技术无论是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科学还是信息科学技术,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更多地具有高度综合、交叉与渗透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超出了某一学科、甚至某一科学范围的融合领域内有所创新,就必然要求创新人才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具体表现为:“新”———掌握新的前沿性知识。由于目前学科知识的更新与转移速度非常迅速,仅仅依靠个人原有的知识系统已无法满足创新的需要。创新人才必须时刻刷新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不断汲取先进的知识“营养”,跟上时代的步伐。“专”———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深造诣。知识系统的庞大使得精力有限的个人不可能成为精通各个方面的全才,因此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并成为此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创新人才的明智选择。“博”———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使得知识不再是单一的某一领域,它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体现多个学科综合的特点。因此,广泛地获取知识并拥有多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健全的人格和先进的精神素质。“从哲学意义上看,人格是指人的主体资格,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凝结和升华,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责任性和自卫性的总和。”⑤创新活动是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综合,它不仅仅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活动,而且与创造者的人格素质密切相关。处在变革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传统的为己、求荣心理必将受到冲击,人们固有的人格模式也必然要发生裂变与重塑。健康高尚的人格是创新人才与人合作的前提。宽厚善良的性格、真诚的工作态度、远大的理想、高尚的献身精神、协作意识等将会成为创新人才与人合作时独特的人格魅力

同时,创新活动还对创新人才的精神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先进的精神素质包括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实践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进取精神,怀疑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求实求知的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批判的革新精神,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等。另外创新人才还需要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观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念与意志力等。先进的精神素质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时必备的精神要素,是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的行动指南,更是创新人才在创新领域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4)掌握处理问题的诸多具体方法。对于在创新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创新人才还必须掌握科学、具体的方法正确地处理信息。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坚持唯物辨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坚持比较的方法,坚持系统的方法,社会调查法,因果分析法等。其中主要的是辨证思维法和现代科学研究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是一个适应现代实践活动和现代科学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方法群。它主要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方法等。同时,还有一些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生学方法、解释学方法、符号学方法、传播学方法等等。辨证思维法是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现代科学研究法则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创新人才需具备的身体素质。

(1)体力素质。体力素质是反映一个人体质强弱的标志之一,是人体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和维持生命的最重要的机能素质。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动,它往往需要连续的作战和超常的脑力劳动相结合,甚至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而良好的体力素质正是适应这种紧张劳动的物质保障。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身体资本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漫长而艰苦的科学研究中去。

(2)耐力素质。创新活动是一种创造未来的探索,一种既可能成功又可能失败的冒险,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一个艰苦思索、长期磨练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耐力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抵抗疲劳的能力,它是人体健康和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创新活动中,耐力突出的人才能够坚持住长期的探索思考过程,并在近似枯燥无味的创新过程中脱颖而出,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

(3)身体协调素质。身体协调素质也是创新活动中,对身体要求较高的一种素质。创新不止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在文化、艺术、体育领域的创新,尤其对于体育人才而言,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身体协调能力突出,身体各部位有能力熟练完成体育技巧动作,这是迅速地掌握体育动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前提。同时,对于创新人才来讲,身体的协调也意味着动手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可见,创新人才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1、T字型知识结构。

类似我们通常说的一专多能,这类人才不仅在横向上有广博的知识面,纵向上也有较深的学问。这样的知识结构,为多维度思考提供了可能,也就为创造力提供了可能。成为T字型人才,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要有意识地了解其他学科、行业的知识,拥有“跨领域”的本事。

2、好奇心与想象力。

愿意问“是什么”“为什么”的人,创造性总是多一些。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天生的,最后能否保持下来取决于教育。当孩子问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时,父母耐心、认真地跟孩子一起讨论、探索,不要总是敷衍过去。

3、发散性思维。

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一物多用”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训练发散性思维,可以在遇到一个问题时,想想这跟之前遇到的哪些问题类似;

还可以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问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案;也可以定期总结,某类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和规律。

4、批判性思维。

创新需要严谨的研究过程,而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估、分析、比较证据,从而找出错误、偏差、伪装和偏见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才能找到目前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创新。同时,批判性思维还能帮助我们在创新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结论后,多问自己“这是怎么得出来的”“证据是什么”“在什么背景下不适用这个结论”。

5、执行力。

这是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良好的执行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时间表。而对目标的专注和对达成目标的动力尤为重要。高执行力的人,往往责任感、目标感很强,解决问题时能迅速利用现有资源,很少找借口。培养执行力,最直接的办法是明确目标、分解目标。
第2个回答  2020-10-09
人们爱好一件事物,往往起因于好奇。好奇心可以诱发人们的兴趣,唤起人们进一步的垂顾与探求。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较为敏感,富于探索的精神和发现的能力。反之,对周边事物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人,很难会有创新的冲动与才思。

好奇心是要从小培养的。小孩子往往遇到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好奇心。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给予关注和扶植,而不是漠视和搪塞,就能让这一美好的品格素质在少儿内心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有一本少儿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针对少年儿童爱问为什么的特点而编写的。这套丛书在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知识启蒙、培养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笔者本人是这本书的千千万万个受益者之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幅插图:一只小蚂蚁,在一个圆环形的纸圈上爬行,纸圈有黑白两面,小蚂蚁不需要翻越纸圈的边缘,只要一直向前行走,就可以走遍纸圈的两面。这只小蚂蚁的有趣故事,使我对拓扑学有了最初的认知,唤起了我的好奇,乃至进一步探求的愿望。让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正确的引导,好奇心就会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

在科学名人的成长过程中,也能看到好奇心的影子。让我们来看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对袖珍罗盘着迷;6岁时,他开始练习小提琴;10岁,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书籍;11岁,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在网上,可以看到一幅爱因斯坦4岁时的照片,幼年的爱因斯坦天真、聪慧、可爱……

少年儿童的好奇心需要呵护。如果对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持漠视的态度,不予扶持,好奇心可能就会夭折。千万不要把少年儿童的好奇心扼杀在萌芽之中!

步入青春期,年轻人对身边的世界依然是满怀好奇的。年轻人的好奇心也需要正确引导。大千世界里,新奇的事情很多。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洪流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就充满了新奇的东西。但新奇的东西不见得有意义、有价值。要培养好奇心,但也要避免猎奇心理。在信息的大潮中要注意识别:哪些信息有科学内涵或文化内涵,有实用价值、审美价值或者至少有商业价值,如果什么内涵、价值都没有,这样的信息就是垃圾信息,不值得理睬。

一些年轻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其原因之一是好奇心没能得到正确引导。此类情况在大专院校的莘莘学子中也不乏存在。这些学子本是创新人才的备选成员,却迷失于网络,实在令人惋惜。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是如此,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二:实践的精神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是实干家。满口空谈的人不可能从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能力。

关于实践精神的培养,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居里夫妇在一间破旧的棚屋内里从事繁重艰辛的劳作。从1898年到1902年,他们不畏酷暑严寒,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这是何等艰难的历程。

在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奋斗历程,尤为感人。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富于实践精神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为科技进步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实践精神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笔者认为:实践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开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实践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像接力棒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中传承。这就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实践精神的培养过程。

实践精神是以实践能力为依托的。那么,实践能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

实践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学校和家庭都要负担起重要的责任。其中,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家长可以起示范、表率和督促的作用。有的年轻人,上了大学之后还不会自己叠被子、洗衣服,等到他们进入实验室之后,怎么可能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呢?在大学里指导过学生毕业论文或教学实验的老师大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别甚大,这与家庭教育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和老师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导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不可以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以采购原料为例。老师很有可能知道到哪里去采购原料,甚至知道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但是,还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查询、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