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在明清民国有三个版本,因何从妖怪写成女仙呢?

如题所述

《白蛇传》的故事发源于唐宋,如唐朝《博异志》中的《白蛇记》,又如宋朝的《西湖三塔记》。这些故事都有零星的白蛇与人的爱情故事,但故事体系与我们熟知的白娘子都相差甚远。直到明朝冯梦龙收集前人传说,汇总融合形成了一篇传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故事才终于定型。

千百年来,白蛇故事几经变迁,成为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最喜爱的题材,改编者不计其数。其中当然不乏经典,比如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

但我们说,任何经典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并非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白蛇传故事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同样充满着戏剧性的变化。其中一些改编,甚至让人忍俊不禁无法直视。我们以明朝、清朝和民国三个时期三个不同版本的白蛇传故事为例,看看白娘子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一、好色女妖白蛇精:明代《白娘子永镇雷锋塔》

明代冯梦龙创作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篇话本小说,被公认为现代白蛇传故事的鼻祖。这篇小说有别于前代的白蛇故事,白娘子、许宣、小青、法海四大主角悉数出场,白娘子与许宣的爱情、白蛇与法海的恩怨,也基本形成了规模。

但这一版本仍与我们认知中的白蛇故事大异其趣。

异在何处呢?白娘子是纯粹的反面人物。

据白蛇后来被收伏时的自述,她本是一条大蟒蛇修炼成人,无意中看到许宣相貌清秀,便色心顿起,想尽办法与许宣结成夫妻。

划重点:色心。

也就是说,白蛇和《西游记》里的蝎子精、金鼻白毛老鼠精是一个路数的,是被赤裸裸的欲望支配的下贱之人。

这一版的白娘子的行为也非常不堪,为了留住许宣,她不惜潜入邵太尉府里偷官银。

她所居之处也是鬼气森森,生人不敢靠近,“青天白日,常有鬼出来买东西,无人敢在里头住”,“里面冷清清地,起一阵风,卷出一道腥气来”。

后来白蛇意外遇见法海和尚,被法海识破真身,马上就跳河逃走,一股浓浓的妖怪之气。

这位修炼不全的白蛇,似乎性格上也不如赵雅芝饰演的白素贞温柔可人。赵雅芝所演之白蛇,对许仙一往情深,即使两人生了误会,却从不抱怨。许仙遇难,她也会竭尽所能地搭救。冯版白娘子,因为是色欲相合,所以对许宣感情并不融洽,许宣透露出对她的厌恶,她便在家絮絮叨叨地埋怨,气愤许宣全无一点无妻之义。许宣两次被官府以盗窃之罪抓捕,白娘子也是一逃了之,没有尽一分力。反倒是许宣出狱后,她又撒谎蒙混过关,以图再续夫妻之缘。

这样一个不够人性化的蛇精,自然难以博人同情。

“许宣张得他眼慢,背后悄悄的,望白娘子头上一罩,用尽平生气力纳住,不见了女子之形。随着钵盂慢慢的按下,不敢手松,紧紧的按住。”

这场景,哪里还是许仙与白素贞的爱情,分明是敌我矛盾,你死我活的较量了。

二、水漫金山情节诞生:清代《雷峰塔》

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叫做方培成的戏曲家改编创作了一本《雷峰塔》的剧本。

名虽雷峰塔,实际说的还是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这一版最大的贡献在于,白娘子终于从反面形象中脱身,变为颇具人情味的正义形象。

这个版本,也最近似于我们看到的《新白娘子传奇》。

白娘子寻找许仙的动机,从明代版的色欲熏心,变成下山追求天缘、寻觅佳偶。这个改动,无疑变得十分人性化,去除了冯版白娘子浓浓的妖气。

后来借伞相识、助夫开药店、端午节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等情节,乃至于白蛇生子、许仕林中进士、法海与白蛇许仙飞升成仙,都在这个版本里得到完善。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

白蛇戏在清代越来越深入人心,传唱者日有所增,就连乾隆皇帝都耳闻此戏。方成培改编剧本,一部分原因就是要把此剧呈给乾隆御览。要呈御览,必然要去除不和谐因素,如果尽是些阴森森的妖怪气象,难免有碍观瞻。方氏的目的,正是把一个神怪传说,转变为充满人间温情的、皆大欢喜的暖心故事。

但又不能改的太过平淡,否则失去了趣味性,怕不得惹得乾隆生气。

于是,《雷峰塔》增加了《水漫金山》这部分高潮之作,让以往诸版中从不敢和法海过上一招一式的白蛇,拥有了空前强大的法力,居然差点把法海给灭了。

在封建时代能编写出这样内核的故事,也真是相当不错了。

大家也看得出来,我们所看到的《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故事框架,就是从这一版来的。

三、白蛇化身抗日女侠:田汉《白蛇传》的诞生

下面我们就要说说,进入近代以来,我们温柔可爱白娘子都经历过什么。

1942年,当时的社会风潮一变再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深入人心,京剧界受新风潮的影响,大胆地对传统白蛇传戏曲作出改编。

但这次改编却遭到狗血淋头式的批评。

为什么呢?这个改编有两个巨大改变:其一,白蛇不再是妖精,而是一个姓白的女人。其二,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悲剧,变成了反对封建压迫与吃人礼教的抗争。

你这就不是改编,而是重打锣鼓另开张了。虽然用意是好的,但未免过于违背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把观众当傻子了。

有了这个教训,当时的戏曲界不敢再瞎编。时人推举戏曲家田汉先生重新改编白蛇传,命名为《金钵记》。

这次改编在艺术上固然有所进步,但其中的狗血情节也令人喷饭。传统剧目中白蛇曾经到官府库藏中盗银,《金钵记》中的官银,却是倭寇送给官府的。更有甚者,法海还勾结倭寇在民间散步瘟疫。白娘子盗银,完全成了抗日行为。

……

时下的抗日神剧,都应该恭恭敬敬地给《金钵记》插一柱香,好好拜一拜,这才是抗日神剧祖师爷!

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界大概是觉得这样的改编太过于离谱,在许多剧作同仁的建议之下,田汉先生对《金钵记》进行了大改,恢复了神话故事本事的特点,改名为《白蛇传》,其情节与清代以来演绎的大致无二。

但大概是为了给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出气,结尾处又有了大改。法海没有和许仙、白蛇、青蛇一起成仙,而是青蛇修炼后法力大增,若干年后卷土重来,一把火烧了金山寺、推倒雷峰塔,救出了白娘子。

其中浓浓的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然而这样的改编,却无疑丢掉了千百年来白蛇故事的真正悲剧内核。

无论是唐宋时零星的白蛇故事,还是明清成型的传奇,白娘子为什么一再受民间喜爱?不外乎白娘子这个人物与生俱来的悲剧性。

她追求色欲也好,追求真爱也罢,始终是妖怪身份,不为正统的人性价值观所接纳。所以无论在哪一个版本里,哪怕是大团圆结局的《雷峰塔》,白娘子与许仙的婚姻都没能持续下来。也就是说,她的悲剧是与生俱来的。

而田氏《白蛇传》恰恰挖掉了悲剧性这个最重要的内核。

白蛇与许仙的爱情不再是与生俱来的天谴孽缘,他们遭受的阻力,也无非是法海这个恶和尚。似乎没有恶人,他们便可得谐鸾凤之好,终百年之分。比诸传统的白蛇戏,这个分量就远远轻了许多。四大传奇之所以得擅大名,正在于无一不是以悲剧来支撑,刨除了这个终极问题,白蛇故事也就沦为一般的冤冤相报的神怪故事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田汉花了很大笔墨,把原本代表佛法与正统、但略微有点不近人性的法海,彻底扭成一个心理变态、残酷无情、自私蛮横的坏人总代表。企图用他的坏,来反衬白蛇的悲剧,这种舍本逐末的创作手法,其实是等而下之的。当然,我们无意贬低田汉大师的艺术水平,或许在当时的语境之下,他也是不已而为之。

相比这下,1993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正是因为保留了传统戏曲中追爱不得的悲剧内核,才重新取得了观众的共鸣。剧中似乎任何一个人都不是纯粹的坏人,法海恢复了佛法与正义的代表人物身份,他虽然容不下白娘子许仙人妖相恋,但所作所为都有佛法道义支撑,即使他收了白娘子,也并不是要她死,而是让她在雷峰塔下修炼。

那种坏,虽然也叫人狠得牙根痒,但易地而处,怕是你也会选择和法海一样去收妖卫道。而白娘子和许仙虽然最后都成仙了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只不过是对残酷现实虚无的慰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