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中忆萧红的萧红是怎样一个人

如题所述

提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萧红是不可忽略的一位,她的命运与她的才情一样受到人们关注,《呼兰河传》更是让中国北方的人文印记深深地烙在了我们脑海中。而女作家丁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并先后创作《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性格,却让丁玲和萧红,在山西临汾有了一个难得的相识相交的机会。

丁玲后来回忆萧红,认为她“那样少于世故”,“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她们在一起唱歌、聊天,“每夜到很晚才睡觉”。在临汾,受火热的抗日情绪影响和青年学生的朝气感染,萧红的心情也好多了,从呼兰出走到现在,萧红难得用“开心极了”、用“充满了微笑”来形容自己的心境。今天的文章是作家丁玲在萧红去世后对她的怀念之作。文章深情朴素,表达了两位女作家之间深厚的友谊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6
【参考答案】
11.(4分)内容上点题,营造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引起下文,与下文中的“风雨”相呼应。(内容、结构各2分)
12.(6分)①初次见面,作者从外貌、动作、笑声、交谈等方面来写萧红,写出了萧红自然而真率、少于世故、纯洁爱幻想特点(2分);②写与作者相处的过程,突出了萧红真实、亲切、包容、容易相处的特点(2分);③分手以后,作者将其与一般女性对比,突出了萧红能耐苦,独立,有才智,有气节的特点(2分)。(只有性格概括,没有分析,最多不超过3分)
13.(4分)(1)该句用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俯仰之间难以自释,形象地写出了得知萧红去世后内心深处时刻无法排遣的悲哀。(2分)
(2)这是象征的手法。作者告诉人们阴霾终将散去,历史必将还萧红一个清白,给萧红一个公正。(2分)
14.(6分) ①回忆与萧红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萧红的赞美、惋惜与怀念之情;②面对萧红死后遭遇不公,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③展望未来,表达了为朋友、为真理坚持到底的决心,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每点2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