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一个痞子皇帝到成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如题所述

漫话刘邦的流氓习性与帝王风范
 在历代的开国皇帝中,刘邦无疑是非常耀眼的一个,偶对他的兴趣来自于他身上流氓无赖的痞子习性和千古一帝的王者风范。
  刘邦出身相当卑微,以至于历代的史学家们连他父亲的名字都查不出来,他母亲更是连姓什么都不知道,他本人单字“季”,意思是“老三”(因为他有两个哥哥名“伯”和“仲”,即老大、老二)故当时人也管他叫“刘三”或“刘阿三”。(出身不好,家教不严,没有文化,再加上生于战乱年间,少了传统道德的约束,我认为这是造成刘邦流氓习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邦年轻时不好好从事生产,整天吹牛撒谎、贪酒好色、轻浮胛友。据说有一次他竟然骗到县令那里。沛县令为朋友吕公接风,来贺者送千钱的坐上堂,否则坐下堂。刘邦一钱不拿却声称“贺万钱”,而被迎请上座。更幸运的是吕公刚好是会相面的人,他看出了刘邦将来的贵不可言,竟将自己唯一的爱女许配于他,这个女人就是后来曾叱咤风云多年的皇后吕稚。
  混吃混喝又赚得老婆,刘邦若非富贵之命,也算是相当幸运的一个,并且他痞子式幸运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我们知道当社会安定的时候,痞子无疑是社会的毒瘤;而战乱年间流氓无赖却可能凭着他天不怕、地不怕,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胆量最先造反,甚至有可能再凭着他们善于坑蒙拐骗、为达目的而不顾廉耻的性格特点及不拘小节、讲义气、敢作敢为、广交三教九流朋友的人际优势成为颇具号召力的领袖型人物。
  公元前209年,当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军冲击秦帝国的残暴统治的时候,刘邦也以斩蛇起义的“壮举”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痞子起义,第一招便是恩将仇报:鼓动沛县城的人把召他从外地回乡参加起义的沛县令杀死,并自己取而代之,却丝毫不觉得内疚与不安。
  后来随着刘邦势力的不断壮大,在他与项羽的斗争中,刘邦的脸皮愈发厚起来了,既能装孙子,也能不顾一切地随机应变。
  在进入关中后,明明是他为了当关中王而派兵严守函谷关,但在项伯追问时,他却撒谎说是“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于非常也”。在彭城被项羽打败时,为了逃命,他竟将自己的儿子、女儿多次从车上推下来,以至使自己的老爹和妻子被项羽俘虏。为父如此,刘邦真让人倒足了胃口。后来两军相持于广武东西城时,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绑到肉案上,威胁要杀死刘太公,刘邦却说:“吾与项羽约为兄弟,吾翁即尔翁,必欲烹汝翁,则幸分一杯羹。”气得项羽哭笑不得,为保持自己仁而敬人的君子风度却也只好放了他父亲,让刘邦耍无赖绝招又一次制胜。
  然而,在那个战乱年代,圣者不会因仁而王。正因为是流氓,刘邦才可以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言而无信,在与项羽签订以鸿沟为界的撤兵协议后,马上背信弃义率兵追击东归的项羽,同时以封王骗得韩信和彭越为其力战。大丈夫能屈亦能伸,刘邦的无赖没有白耍,他最终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建立了大汉王朝,完成了他一生最辉煌的事业。
  更难能可贵的是,称帝后的刘邦基本完成了他从痞子流氓到千古帝王的成功蜕变,迅速地将中国的大乱转别为大治,并抓住历史机遇,使中国统一和强大起来,取得历史性的发展。
  刘邦西入咸阳时就下令废除暴秦残民的苛法,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用简约可行的约法三章来管理社会秩序,赢得了秦汉人民当之无愧的信任和期望。
  建立大汉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下求贤诏,开古代皇帝广求社会贤达以助治理的先例。而且当了皇帝还保留一点平民本色,批评萧何所修长安宫殿过于壮丽。
  平定天下后,刘邦后悔自己年轻时没有读书,让陆贾著书,研究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还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道家思想成功治国的光辉典范。同时他还下令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等。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使得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显示了他千古一帝的王者风范。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刘邦作了皇帝后,君臣将相言语、行为粗鲁,他们像一般下层百姓一样,喜欢讲粗话、骂人,“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弄得皇宫中混乱不堪。他甚至在洗脚、吃饭的时候召见大臣,显得毫无礼貌。这大概是他先前痞子习性的一些遗留,但与他出色的治国贤能和卓越的历史功勋比起来,倒也瑕不掩瑜。
  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得天下之前,刘邦基本上是个流氓,为达目的,流氓手段无所不用之极。
  得天下之后,刘邦基本上是个明君,兔死狗烹,奠定400年刘汉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没有任何权威的约束,只有那些最狡猾、最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在角逐中最后取得胜利。我们可以理解,道德也是一种规则,也是一种约束。一个有着严格道德戒律束缚的人与一个敢于摆脱任何道德束缚、不择手段的人相比较,谁有可能获胜?当然是前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开国皇帝一出场就表现出无赖的嘴脸。如果人们一下子就看出你是个无赖,跟你干毫无安全感,那也就没有人会追随你。美德毕竟对人是有感召力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分析的好:君主应当装作是一个集美德于一身的人:孝顺、忠实、信义、慷慨……;但是,一旦情势需要,君主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所有道德的限制。
  
  这就是在没有宪法这个规范国家最高权力归属的法律以前,政治领袖争夺国家最高权力时所展现出来的景象。由于没有宪法的规范,往往是那些最邪恶、最狡猾的人能够夺得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高主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15
为什么无赖刘邦能成为开国皇帝?
这就是在没有宪法这个规范国家最高权力归属的法律以前,政治领袖争夺国家最高权力时所展现出来的景象。由于没有宪法的规范,往往是那些最邪恶、最狡猾的人能够夺得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高主宰。

为什么像刘邦这样的无赖能成为开国皇帝?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就因为刘邦打败了项羽而愤愤不平。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甚至还写下了"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著名诗句以表达对项羽的崇敬和惋惜。

刘邦的人品与项羽相比的确让人不敢恭维。说几件小事看看刘邦的德行。

有一次,刘邦被追兵所迫,为了减轻车载重量,刘邦便几次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和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惠帝)推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将他押到了两军阵前来要挟刘邦,哪知刘邦根本不予理会。刘邦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杀你的父亲,也分给我一杯汤喝!但项羽最后并没有杀掉刘邦的父母和妻子。

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有一次,一个大臣去见他。按理接见大臣也要庄重一些,可这时刘邦正玩着高兴,搂着一个女子在那里戏耍,全然不顾大臣的光临。气得大臣回头便走。刘邦放下女子便去追那大臣。追上大臣后,刘邦将大臣按在地上,骑在大臣的脖子上,问:你看我如何?大臣说:我看你就是桀纣一类的君主。

刘邦瞧不起儒生,竟拿起儒生的帽子往里面撒尿。

就是这样一个痞子模样的家伙竟然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江山。这还不是个别的特例。实际上,很多开国君主在某些方面也都与刘邦类似。

为什么像刘邦这样的无赖能成为开国皇帝?

原因在于刘邦角逐的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最高权力之争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无论你依靠美德、依靠欺骗、依靠战争,还是依靠残暴,无论采用什么办法,只要你能夺得国家的最高权力,你就赢了。你取得了最高权力,也就取得了制定规则的权力,正义不正义都由你来确定。皇帝之上再也没有权威来裁决和评判最高权力的取得是否合法。项羽败了,败了就败了。项羽找不到地方去说理。

没有任何权威的约束,只有那些最狡猾、最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在角逐中最后取得胜利。我们可以理解,道德也是一种规则,也是一种约束。一个有着严格道德戒律束缚的人与一个敢于摆脱任何道德束缚、不择手段的人相比较,谁有可能获胜?当然是前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开国皇帝一出场就表现出无赖的嘴脸。如果人们一下子就看出你是个无赖,跟你干毫无安全感,那也就没有人会追随你。美德毕竟对人是有感召力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分析的好:君主应当装作是一个集美德于一身的人:孝顺、忠实、信义、慷慨……;但是,一旦情势需要,君主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所有道德的限制。

这就是在没有宪法这个规范国家最高权力归属的法律以前,政治领袖争夺国家最高权力时所展现出来的景象。由于没有宪法的规范,往往是那些最邪恶、最狡猾的人能够夺得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高主宰。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还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亡匿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走义,反对秦朝的暴政,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在吴起兵,刘邦在沛县起兵。项羽在钜鹿跟秦军大战一场,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刘邦则领军先进关中,占领了秦的首都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后,封好宫中的财宝和府库,退驻灞上。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宣布废除秦朝的苛法,深得关中人民拥护。这就是我国历史有名的“约法三章”。

项羽听说刘邦先到了关中,极为不满,带着40万大军打进关中,要与刘邦决战。那时项羽率大军驻在新丰鸿门,刘邦领10万军驻灞上,两军相距40里,刘邦听说项羽要来进攻,亲自到鸿门会见项羽,以此表白自己没有同项羽争夺天下的“野心”。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羽的堂弟项庄舞剑,以助酒兴为名,企图杀掉刘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但项羽的叔父项伯拔剑起舞保护刘邦,又用“大义”斥责项羽,才使刘邦安全回到自己的营地。这就是后人经常引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的由来。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自号为西楚霸王,楚汉相争的局面开始了。

楚汉之战,历时达5年之久。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约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合力威逼项羽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使项羽处于汉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夜里,刘邦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项羽以以汉军已把楚国占领了,焦虑忧愁得在帐中饮酒解闷,最后演出“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

刘邦打败项羽以后,于公元前202年10月,在定陶附近的汜水南岸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西汉王朝。

不久,刘邦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庆贺胜利。庆功宴上,刘邦道:“论足智多谋,运筹决策,我不如张良;论坐镇后方,安抚人民,筹措粮饷,我不如萧何;论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出色的人才,而我能使用他们,所以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用,所以被我们打败了。”刘邦这席话充分体现了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敢于大胆使用人才的宝贵思想。

刘邦做皇帝以后,令萧何制订汉律,令叔通制礼,并因袭秦朝的官制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刘邦把主要力量放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先后消灭了与之反目的韩信、彭越等几个异姓诸侯王。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同姓诸侯王,并与臣下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以同姓诸侯王作为中央政府的藩卫,巩固刘氏的一统天下。

刘邦极力扶植地主阶级,下令让以前的地主“复故爵田宅”,又使大批功臣、贵戚得到爵位和封邑,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以此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面对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的局面,刘邦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刘邦下令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奖励生育,免除生男孩人家的徭役两年。刘邦还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征收重税,禁止商人做官、衣丝、骑马、乘车和携带兵器,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刘邦在经济上采取的这些措施有利于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公元前200年,因匈奴不断侵犯北部边境,他曾新率大军到平城准备出击匈奴,却不幸被匈奴围困,不战退回。刘邦感到当时的军力还不能足以对付匈奴,于是,用娄敬之计,取“家人子”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丝绸、粮食,并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汉初,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缓和了汉与匈奴的矛盾,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必要的安定局面。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刘邦率军讨战,大破之。

公元前196年,刘邦病死。但刘邦建立的汉朝又延续了几百年,而汉人也成为世界人民对中国人的称谓。
第3个回答  2012-06-15
这个问题 在李宗仁的《厚黑学》有明确精辟的解释。
三国时期 厚者 刘备 凭借汉室宗亲的高帽子 和遇事就嚎嚎大哭 惹人同情的脸皮 硬生生顶住无数次失败,得到诸葛辅助成就霸业。
曹操心黑 可弃亲属 唯功力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最终成就魏国根基。
孙权得上两者之皮毛可安度东吴。
而刘邦将皮厚无形,心黑无色发挥到极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无赖皇帝自然是顺理成章。
(刘邦此人具体实际可谓罄竹难书,令人发指,楼主可在网上找找 这人相当万恶)
第4个回答  2012-06-15
没有任何权威的约束,只有那些最狡猾、最不择手段的人才能在角逐中最后取得胜利。我们可以理解,道德也是一种规则,也是一种约束。一个有着严格道德戒律束缚的人与一个敢于摆脱任何道德束缚、不择手段的人相比较,谁有可能获胜?当然是前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开国皇帝一出场就表现出无赖的嘴脸。如果人们一下子就看出你是个无赖,跟你干毫无安全感,那也就没有人会追随你。美德毕竟对人是有感召力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分析的好:君主应当装作是一个集美德于一身的人:孝顺、忠实、信义、慷慨……;但是,一旦情势需要,君主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所有道德的限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