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一些

如题所述

1. 腊月二十三祭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2. 腊月二十四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3.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4.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民谚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 腊月二十七洗澡洗衣: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
6. 腊月二十八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7. 腊月二十九祭祖: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8. 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
9.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10. 正月初一早起:早起的人认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会塌。所以要早起。
11.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12. 拜年: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13. 给压岁钱: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14.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15. 贴画鸡: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16.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17. 团圆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18. 正月初二祭财神(开斋日):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19. 姑爷节: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岳母拜年。
20.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21. 正月初四羊日: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22. 正月初五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23. 正月初六送穷鬼: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24. 正月初七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25. 正月初八谷日: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26. 正月初九天日: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
27. 正月初十石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28. 正月十一子婿日: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
29. 正月十二漏屎:人们自除夕开始,一直到这一天,每天都是吃一些油腻的东西,吃坏了肚子。
30. 正月十三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31. 正月十四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32. 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吃元宵演社火: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挂彩灯,吃元宵,演社火,热闹非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