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下古代有“咖啡”这俩个字吗?

古代咱中国不是没咖啡吗,那这俩字难道是传入时造的?还是早就有?如果早就有,请写出最先记载这俩字的书籍(清朝以前)

古代有咖和啡这两个字,但是没有词语“咖啡”。知道近代才根据声音发明了“咖啡”一词。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 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另一种说法则是咖啡这个名称是源自于阿拉伯语"Qahwah"植物饮料的意思,后来咖啡流传到世界各地,于此各地就采用其来源地"KAFFA"命名,直到十八世纪才正式以"coffee"命名。
从语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无“咖”字,又无“啡”字,更无“咖啡”一词,可知清初中国人尚未接触到咖啡。清中叶中国有没有咖啡(饮料),目前尚在搜寻当中。笔者仔细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所收的几种清中叶至清末的字书、辞书及其他书,均无收获。如清乾隆年翟灏所编之《通俗篇》(有商务印书馆1958年点断版),清嘉庆年顾张思之《士风录》,清嘉庆年郝懿行之《证俗文》,清道光年高敬亭之《正音撮要》等。最初Coffee的中译名肯定不统一,例如“嗑肥”等。而且还不排除被音译成其他词汇的可能性。不过,今日汉语之正式名称“咖啡”则应化出于日语的“珈琲”。因为如前所论,日本人先接触记下咖啡,先开办咖啡店,且把它写成“珈琲”。从1894年起日本又大举侵华……是故汉语就定其名为“咖啡”。据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于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意思也对:“咖啡,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 Coffee”。此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辞源》也收入了“咖啡”一词,且解释得又详细又正确。可见“咖啡”一词在民国时代进入了汉语词汇库并固定下来,广泛使用。
来华的外国人何时何地在中国煮、喝他们自己带来的咖啡,似乎已很难确定了。不过据现在所查知,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嘉庆年间,来到中国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的洋人已煮、饮自己带入的咖啡。这种饮食习惯中国人亦有所感觉。“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据《广东通志》所说的番鬼、黑酒、饭后饮、能帮助消化等判断,所谓黑酒,应该是指咖啡。与之有些类似的可可多制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饮无咖啡饮那样流行。
个别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可能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间已有中国人尝过咖啡。中国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则大概在清末。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徐珂的书采取了许多清人笔记,可推断所谈之事出现在清末。但此书出版稍晚于《中华大字典》,故难判明“咖啡”一词哪本书最先使用。不过最先印成铅字的则是《中华大字典》。可见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
关于中国何时何地开始引种栽培咖啡,其种植又如何传播,这些情况更加不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等皆说,咖啡于1884年引种到中国台湾省,1908年引种到海南省,以后相继引入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种植。但条中既无书证,又无资料出处,也无任何论证、参考文献。故此说尚待考证。笔者据此提供的线索,查阅了清乾隆年晚期余文仪撰写的《续修台湾府志》,清光绪年集体编修的《台湾通志》,清乾隆年晚期陈寿祺等编《福建通志》,清嘉庆年陈昌斋等撰《广东通志》,清嘉庆年谢启坤监修《广西通志》,清光绪年王文韶之《续云南通志稿》,仔细研读了其中各府州县的“物产”、“土宜”部分,但仍未觅得栽种、生产咖啡的蛛丝马迹。另外,笔者还查阅了清咸丰年英人合信的《博物新编》,清道光年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书中均亦毫无提及。所以,这个工作还得继续下去,并盼知晓者惠示。中国大陆最早引种咖啡大概始于20世纪零十年代的云南。当时,一个法国传教士把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省大理州的宾川县栽培种植。云南属亚热带热带气候,近代属法国的势力范围,所接壤的越南、老挝等又已是法国的殖民地。故说20世纪初法国人把咖啡种植传入云南,我认为较为可信。到民国时代,中国已确定有咖啡的大田栽培生产了。1926—1936年的台湾省,日本殖民当局鼓励种植旨在排挤蔗、米的作物之中便有咖啡。从1932年至1942年,台湾播种面积中增长较大的作物中亦有咖啡。祖国大陆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引种栽培生产。所以现在只能肯定,在民国前夕和民国时代中国已有了咖啡栽培生产。解放后咖啡种植有所发展。
姚勉《送同窗赵章甫上舍入京》:一咖西湖又见春,梦魂长是绕湖滨。为烦竹阁措题墨,更向梅花道故人。槐市旧游休复问,龙门佳客尚能新。明年傥共昕庭对,愿过当时蔡与陈。
苏轼《江郊(并引)》:惠州归善县治之北数百步抵江,少西有盘石小潭,可以垂钓,作《江郊》诗云。江郊葱昽,云水蒨绚。碕岸斗入,洄潭轮转。先生悦之,布席闲燕。初日下照,潜鳞俯见。意钓忘鱼,乐此竿线。优哉悠哉,玩物之变。
陆游《曝旧画》:故箧开缄一怆情,断缣残幅尚知名。翩翩戏鹊如相语,汹汹惊涛觉有声。柳暗正当烟未歛,花穠仍值雨初晴。百年手泽存无几,虫蠹尘侵秖涕横。

老舍 《茶馆》第三幕:“处长清闲的时候,可以来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

“咖啡”亦作“珈琲”,“咖啡”(Coffee),源自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名叫卡法(kaffa)的小镇,在希腊语中“Kaweh”的意思是“力量与热情”。
从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第一次发现咖啡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充满艰辛传奇和丰富多彩的1500多年。   
500年,牧羊人卡尔代第一个发现了咖啡的妙用。   
525年,第一株咖啡树在阿拉伯半岛种植。   
1475年,第一家咖啡屋在君士坦丁堡诞生。   
1615年,咖啡从意大利的威尼斯传入欧洲大陆。   
1620年,咖啡传入北美大陆。   
1690年,咖啡传入亚洲。   
1723年,法国军官得克鲁把咖啡苗带到了美洲。   
1893年,咖啡种植在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1902年,传教士将咖啡种带到云南。   
2000年,咖啡成为世界四大饮料之首,创造了一年消耗4000亿杯的记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4
有的。咖 “俗加迦 伽三音”(龙龛手鉴/卷二),“咖岳岳崝㟰崿岞松栢䝉焉千
里”(空同集/卷三)。
啡 “啡 普梅切 唾声也”(重修玉篇/卷五)“衔烛耀锺山之野隳兮啡漦涌夏后之堂”(蠛蠓集/卷三)
这个词当然是传入时才有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24
1.古代有这种植物,但没有这两个词语,近代才翻译成“咖啡”。
2.“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 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阿拉伯语Qahwa,意思是“植物饮料”,后来传到土耳其,变为Kahve,成为欧洲语言中这个词的来源。
3.咖啡树是属山椒科的常绿灌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
第3个回答  2012-06-14
19世纪开始,咖啡由传教士传入中国,1884年,首先出现在日据时代,台湾云林古坑一代,十九世纪末期,由法国传教士带入中国云南,二十世纪初,中国华侨将咖啡引入海南兴隆,因而传承了咖啡的历史,“咖啡”一词属音译,清朝以前我国应无史籍记载。
第4个回答  2012-06-14
没有,咖啡是西方人带过来的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