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题所述

“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修辞手法。所谓互文,在修辞上称为“互文见义”,就是前后文字是交错使用的,通过相互补充来表达完整的意义。诗句前面说“秦时明月”,后面说“汉时关”,把前后内容结合到一起才是完整的意思,也就是指秦时的明月和关塞,还有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因此,“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是要表达“秦汉时明月与关”,也就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自秦汉以来,明月便照临关塞,意即秦汉时就已经筑长城防御外敌。“互文”是古代常见的修辞手法,尤其是用在诗歌中,因为诗歌受到字数、格律的限制,“互文”可以节省文字、适应格律。“秦时明月汉时关”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

一、边塞诗人王昌龄及其《出塞》诗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可他的结局很凄惨。安史之乱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的死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后来宰相张镐为他报了仇,抓住闾丘晓的一个小错就要砍头,闾丘晓求饶,说自己有老母要赡养,张镐说,你有老母,难道王昌龄就没有老母吗?闾丘晓最终被“杖杀”,即乱棍打死。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人称道,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出塞》就是王昌龄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被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全诗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但使”意思是只要;“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右北平太守李广,他勇敢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飞将军”;“龙城”又作“卢城”,指卢龙县,为唐北平郡(即汉右北平)治所,这里泛指边关;“不教”即不叫、不让;“胡”泛指西北少数民族,这里指当时常来扰边的匈奴。

全诗的意思是:曾经照射着秦朝和汉朝的明月,现在依然如故,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也仍然存在。可那些经过万里长征来到这里的将士,自秦汉以来一直守卫边关,却未能回家。只要李广这样的将军还活着,就一定不会叫敌人的马队从阴山进入内地。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名将的怀念,表现了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二、“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典型的互文

凡是讲“互文”修辞的文章,都要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作为例句,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句名诗句,也是因为这句诗是“互文”的典型例句。对于“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互文,不能机械地按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它并不是说秦朝时的月亮和汉朝时的关,而是强调秦汉之际就存在的上有明月、下有关隘的情景,这是互相映衬的边塞征战生活特有的图景。“秦时明月”之中暗含了“关”,同样,“汉时关”中也暗含了“明月”,这样就完整地表达了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的意思。诗人写到“秦时明月汉时关”,意在说明“关”的久远,说明边塞征战自古就有,从而表现悲壮的战争氛围。

三、曾经入选教科书的互文例句

“互文”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课本选入的古代诗文中就有不少“互文”的例子。比如乐府民歌《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应该理解为“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去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

再如唐诗中的例子。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里的“烟”和“月”是互文,意思是烟雾、月色笼罩着寒水和河沙。因为烟雾不可能只笼寒水不笼河沙,月色也不可能只笼河沙不笼寒水,只因为诗句的字数、格律的关系,让“烟”“月”分工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也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

四、现代汉语中也有互文修辞

现代汉语成语中也有互文修辞,比如男欢女爱、阴差阳错、天长地久、唉声叹气、颠来倒去、一干二净、神出鬼没、东奔西忙、莺歌燕舞等。对于互文,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现有的语序去机械理解,而是要把前后的互相内容结合起来去理解,比如“男欢女爱”要理解为“男女欢爱”;“天长地久”要理解为“天地长久”;“东奔西忙”理解为“东西奔忙”;“莺歌燕舞”要理解为“莺燕歌舞”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22

“秦时明月汉时关”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白话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扩展资料

《出塞》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