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都庞岭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Ⅳ)

如题所述

该找矿远景区主要位于广西境内,湖南仅为都庞岭岩体东接触带。

1.地质背景

该找矿远景区跨湘、桂两省(区),处于重磁推断的NE向地壳断裂与EW向基底断裂相交的深部构造有利部位。

加里东基底和印支盖层组成“背斜夹一刀”矿田构造样式。NE向都庞岭复式背斜纵贯全区,轴线总体NE并略向SE凸出。NE向区域断层从背斜轴部切过造成北西翼缺失。寒武系和奥陶系位于穹隆核部,泥盆-石炭系于东翼递次分布,白垩系呈NE向以断陷盆地形式零星产出。加里东晚期和燕山早期侵入的都庞岭复式岩体出露于区域断裂以东的穹隆核部。

2005年1:5万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水系沉积物异常显示,都庞岭花岗岩体的东体及其接触带W、Sn、Bi含量较高,覆盖花岗岩体面积达90km2,显示与花岗岩体密切有关。在都庞岭与围岩接触带及岩体中,如都庞岭岩体南部的南竹河一带和岩体中部的李贵福一带,Sn高度富集,特别是南竹河一带的花岗岩接触带上及西北部石子箐(羊田)花岗岩接触带,Sn的高值等量线极为密集,其与低背景、背景值等量线呈突变之势。同时,区域1:5万高精度磁测结果显示也显示该区磁性体异常明显,这与已知的南竹河Sn矿点、石子箐Sn矿化点及新发现的南竹河W矿点、板塘坪Sn矿点分布位置相吻合。区内分布有1:20万Sn、W、Cu、Ag、Sb化探综合异常3处,异常面积大、含量高、浓度分带明显,Sn与其他元素重合性好。

剩余布格异常值(△g)显示NE向重力低,有呈独立等轴状和椭圆状的两个闭合圈组成,变化幅度为-15×10-5m/s2至20×10-5m/s2。北部的等轴状重力低与全州东山隐伏花岗岩吻合,南部的椭圆状重力低与都庞岭 海洋山、栗木、银顶山花岗岩体叠合。剩余磁场值(△T)平稳,△T在0~5nT间,局部磁异常主要分布于都庞岭岩体北接触带和南东接触带、银顶山岩体外接触带、栗木等地。都庞岭和银顶山航磁异常均出现在岩体外接触带下古生界地层中,异常均呈椭圆状,△T一般在10~20nT,最高达45nT。异常为磁黄铁矿矿化蚀变围岩引起,异常的强弱反映了蚀变的强弱,是寻找矿化蚀变带的地球物理标志。

区内共有各类矿床(点)96处,其中钨锡矿62处、锑矿1处、铜铅锌矿7处。主要矿种为钨锡,矿床类型主要为变花岗岩型、破碎带蚀变岩型及石英脉型,以变花岗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锡矿最为重要。矿产主要分布于复式岩体各期次花岗岩(尤其是燕山期)及其外接触带上,形成 NE 向的弧形成矿带,从北而南矿化由以 Sn为主渐变为以 W为主。

该远景区具有极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和丰富的找矿信息,具备构成大型、超大型锡矿田的资源潜力。通过工作可望在锡矿规模上取得重大突破。

2.找矿新成果

近期预查工作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初步明确找矿区位的同时,新发现锡矿产地3处,辉钼矿点1处、钨矿点1处。

(1)都庞岭岩体南接触带南竹河钨锡多金属矿(广西境)

该矿床位于都庞岭岩体南东内外接触带南竹河一带,在岩体中及其接触带上已发现4条沿NE向断裂充填的矿脉带。

Ⅰ号脉(锡铜):控制长4.5km,厚1~4.6m,Sn品位为(0.230~1.18)×10-2,平均为0.375×10-2;Cu品位为(0.014~4.433)×10-2,平均为0.830×10-2

Ⅱ号脉(锡铜):控制长3km,厚0.6~1.50m,Sn品位为(0.252~0.645)×10-2,平均为0.367×10-2;Cu品位为(0.01~0.821)×10-2,平均为0.622×10-2

Ⅲ号脉(锡):控制长3km,厚1m左右,含Sn为(0.242~0.275)×10-2;Cu为(0.055~0.083)×10-2

(2)都庞岭岩体北接触带古怪冲矿床(广西境)

古怪冲地区为寻找岩体型锡矿的首选地区。云英岩化锡矿体受燕山早期成矿岩体顶面控制,形态为缓倾斜或近水平的面状体,呈隐伏、半隐伏状分布于成矿岩体顶部,矿体顶板为似伟晶岩壳。古怪冲锡矿床矿体长在50~250m间,最长达490m,宽50~120m,平均厚1.08~3.29m,锡平均含量为(0.325~0.833)×10-2。1995年广西1:5万锡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划在EW向化探剩余异常分布区(中坪—大湾)推断隐伏岩凸7个(岩凸埋深100~300m),预测锡资源量10×104t(图4-2)。

图4-2 古怪冲锡矿区0 勘探线剖面图(广西地质调查院,2004)

1—上奥陶统下段第一层;2—燕山期花岗岩;3—泥质岩;4—泥质怩粉砂岩;5—破碎带;6—边缘相细粒花岗岩;7—过渡相中-细粒花岗岩;8—含锡石英脉;9—伟晶岩脉;10—岩相界线;11—断层;12—变花岗岩型锡矿体及编号

(3)大湾岩体型锡矿(广西、湖南境)

该矿位于都庞岭岩体北部凸出端。锡矿体沿大湾背斜接触带分布于岩体顶面,4个探槽刻槽样控制矿体长970m,均厚5.10m,含锡0.275×10-2

(4)韭菜岭锡铜矿(湖南境)

矿床位于岩体北外带小岩体顶面及其附近,为广西北接触带老棚综合异常的东延部分。异常查证发现北西向锡铜矿脉10条,矿体长100~375m,厚0.69~2.98m,含锡(0.10~0.65)×10-2,单样最高达7.1×10-2;含铜(0.14~0.58)×10-2,局部达1.76×10-2,矿脉含银77×10-6

(5)银山岭锡矿

矿床位于广西全州县南部,属全州县管辖,面积约6.00km2。通过初步踏勘,在该区发现3条矿化带。

Ⅰ号矿化带:产于寒武系变质砂岩中,受断裂破碎带构造控制,破碎带延长约800m,断面产状:162°∠86°。为铅锌矿石英脉,矿脉宽1~6cm、单脉延长10m,在脉体的两壁有2cm宽的云英岩化;主要矿物成分为:方铅矿、黄铁矿、白云母、石英和方解石。矿石样品化学分析结果:Pb为17.2%,Zn为0.27%。

Ⅱ号矿化带:产于寒武系变质砂岩中,西段切割细粒花岗岩,破碎带宽4.5m,其产状为350°∠52°;刻线取样Sn品位为0.055%~0.104%,向东500m处可见破碎带沿伸,带中石英脉发育,单体石英脉宽0.1~40cm;硅化分3期,其中第二期为主矿化期。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方铅矿和锡石。

Ⅲ号矿化带:破碎带宽约10m,延长大于500m;东段切割花岗岩,西段切割寒武系变质砂岩,其产状为155°∠86°,单体石英脉宽1~7cm,每米可见含矿石英脉4~6条;主要矿石矿物: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和锡石,蚀变矿物有白云母、重晶石及石英。刻线取样 Sn品位变化为0.01%~0.386%,最高为0.386%(样品样长为1.2m)。

(6)李贵福钨钼矿带

该远景区除以往发现Sn矿点外,新发现李贵福钼矿点,矿化以含辉钼矿石英脉的形式产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破碎带宽约2.3m,带中单脉宽3~7cm,单脉蚀变带宽度2~9cm,带内可见3条主要的辉钼矿石英脉,辉钼矿单片大约0.8×1.2cm,刻线取样Mo品位为0.001%~0.217%,其中最高品位样长为0.5m。可见蚀变带延长15m,在延深约40m的沟中发现与成矿有关的细粒花岗岩,因此,该区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

(7)板塘坪锡矿(南竹河北矿区)

矿区位于广西和湖南省交界处广西一侧,属灌阳县管辖。位于燕山期花岗岩与奥陶系浅变质碎屑岩接触带附近,矿(化)点均位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体内,通过对区内3个老矿点和6个新矿(化)点的概略检查,查明整个矿化带受大的NNE向断裂构造控制,延长大于700m;矿(化)体受NNE向断裂形成的断块内次级张扭性断裂控制,次级断裂交汇处矿化较强,含矿脉体或破碎带近SN向,断裂破碎带宽一般1~9m不等,最宽处11.5m。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锡石、黑钨矿和黄铁矿,次有:铜蓝、斑铜矿和褐铁矿等。刻线样品Sn含量为0.01%~0.451%,W含量为0.001%~0.57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