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原因及解决办法

如题所述

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薄弱、消费下降、投资过度、对外经贸依存度过大、贸易顺差过大等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这些重大问题解决不好,必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5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7,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2: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2007年1月2日,美国《商业周刊》载文指出,经过20年的经济增长后,中国仍有2亿贫困人口,现已到分配财富、缩小繁荣差距的时候了。中共中央、中国政府已深感“三农”问题、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于去年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深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的唯一办法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富起来。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一场新变革的中心,只有通过变革实施农村土地私有化和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和发展,才能根治“三农”问题和让农民翻身致富,推动中国走向以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的62%,下降到2006年的51%;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7%。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如果能建立可靠的、综合性的、长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那么就必然能降低预防性储蓄水平,并能保障较强消费需求,推动内需经济的发展。

须知,当前中国财政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已多次指出了这一点,强调现已到了全面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时候了。中央必须下决心从整体上加以尽快尽善地解决。解决全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不能再采取修修补补的方式,必须痛下决心从全局上解决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与此同时,还必须利用现有强大的财政和外汇储备,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并且提高全国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工人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全国人民的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应和GDP的增长和国家经济发展成果成正比。中国的2亿贫困人口脱贫了,广大农民富了,工薪阶层钱包鼓了,中国的内需必然旺盛,市场必然繁荣,中国必然从外贸依赖型经济转向内需为主型经济,中国经济才能长久地可持续地发展。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10%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200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45%,2006年达到50%。这种比例前所未闻。日本二战后发展的最高峰时期GDP增速已超过10%,但其投资占GDP的比重也未超过34%。中国投资过度的问题若不能有效遏制和解决,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隐患,潜伏着泡沫经济的危机。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仅以二氧化硫的排放为例,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者,随之而来的酸雨问题和呼吸道疾病等问题已严重困扰着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中国政府已意识到环境严重污染,不仅带来经济上的问题,也带来健康上的问题和政治上的问题,现已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中国需要的是绿色GDP的增长,而不是以高耗费、高污染为代价的GDP增长。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必须从投入和法规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大力治理污染,否则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

四、对外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

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越来越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现已高达60%。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也迅速扩大。据官方统计,中国2006年的进出口总额为1.76万亿美元,增幅达24%,其中出口为9691亿美元,增幅达27%,进口为7916亿美元,增幅为20%,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2775亿美元;预计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将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出口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贸易顺差将再创历史纪录。这不仅进一步导致中国经济的不平衡,而且也影响到世界经济贸易的不平衡,影响到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关系,势将再度引发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的不满和施压,从而带来更多的贸易摩擦。这不仅会造成中国的经济损失,更可能危及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总之,中国对外经贸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经贸关系的一大包袱,现在是到了必须严加控制和逐步解决的时候了。再拖下去,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这是中国政府必须百倍警惕、严加防范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05
1.贫富差距,多数踏入社会的有志青年因经济问题而改变个人品性及本质,思想行为目标由理想化改变为经济派的现实主义。社会整体经济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由是非改变为利弊,如老人倒地扶是道德问题,不扶也没关系,扶了被讹就亏大发了,这样的思想不是本质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对人们的思维影响。社会体质的改变,也是国家发展方向的问题所导致,除非回到毛爷爷那时候。
2.经济成命脉,成为一个优势点的同时也会成为国家和社会最薄弱的一点,经济发展越好 经济水平越高,国民生活水准也会随之提升,而这样的国家和社会体系更容易成为经济战的标靶,民众更不愿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本,自然以安逸度日为首选,国家也更需要和平发展的环境。战争及争端更会禁忌国家的对外事物应对手段。重武强兵以强民心,穷兵黩武以弑外敌,国内发展经济的同时用战争创造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战养战的方式争取最安定的发展环境。

再好的经济怕打仗,再强的军力怕搁置。
经济再好为国为民,军力再强安国保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