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数学男神孙斌勇,成为2019年最年轻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题所述

前几日,准确的说是2019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今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单。其中,有一位年仅42岁的数学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么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职中,为何独有42岁的孙斌勇此引人注目呢?

因为人们惊叹的,正是这位新院士相较于其他院士过于年轻的年龄。在许多人的概念里,作为中国最顶级的科学机构,院士们都是年近古稀,头发花白的老爷子,然而,孙斌勇竟然只有42岁,而且在这之前,他就曾获得了2018å¹´“国家自然科学奖”。本届这位最年轻的院士,毫无疑问成为了此次科学院院士名单中的一匹黑马。

孙斌勇院士证书

以数学家的身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孙斌勇,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的父母都是普通渔民,并没有什么太高的文化学历,但是孙斌勇从小时候起,对于数字就非常的敏感。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小孩子流行玩一种名为“24点”的数学游戏,玩这个游戏的孩子,必须要懂得通过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用四、五个数字得出24这个结果。正读三年级的孙斌勇,很快就成为了这个游戏的常胜将军,他不仅能快速地打败同龄的小孩,甚至就连许多大人的心算能力都要输给他。

孙斌勇全家福

到了小学六年级,孙斌勇再次表现出过人的数学天赋。当时,他的大哥正在为中考备战,还没有上初中的孙斌勇,竟然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数学中考模拟压轴题,哥哥意外的发现,弟弟使用的解题方法与参考书上有所出入,但是,所得出的结果却是正确答案。。

孙斌勇与同学

孙斌勇在数学确实有着傲人天赋,但是,他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凭借的却不仅仅是他的天赋,更多的,源于他自己对于数学“刨根问底”的勤奋与浓厚兴趣。比如在学习圆周长计算时,别的孩子都是按照课本了解并记住“π”的定义,孙斌勇却结合了自己的计算方式,抛开课本再次证明了“圆的周长公式”。对于每一个数学定义与定理,孙斌勇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做出相应的证明,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对于孙斌勇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这个知识。

孙斌勇演讲

凭借着这股子对于数学的“踏实劲”,孙斌勇进入了初中,他的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每次考试文理科总分总排在第1名,数理化竞赛的奖项对于他而言更是小菜一碟。进入高中以后,孙斌勇多次获得全国奥数竞赛金奖;在高中快毕业时,他又以满分的成绩,斩获浙江省奥数竞赛的第1名,这让他直接被保送到了浙江大学数学系。凭借着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孙斌勇在计算机编程方面也小有成就。

孙斌勇(左一)出国访问

上大学的时候,他的数学专业课中开设了计算机编程课,孙斌勇学习这个选修课的之时,利用闲暇时间编写了一个程序,当时,他的弟弟也考取了浙大计算机系,弟弟便将孙斌勇所写的程序拿到本系老师那里进行测试,令人惊讶的是,孙斌勇的这套编程程序竟然没有任何的漏洞、缺陷,一次就经过了程序检测,这让学计算机的弟弟都自愧不如。后来,孙斌勇在接受采访时也解释过,其实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并不难,由于长期学习数学,他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

2019院士名单

大学期间,表现优异的孙斌勇还获得了被学校选派前去香港大学进行系统学习两个学期的机会。凭借着这个机会,孙斌勇接触到了国际上顶尖的数学家,并跟随他们进行数学学习与研究。2004年,孙斌勇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博士毕业的孙斌勇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开始了关于“典型群表示论”的研究。

此后,在2011年、2012年、2014年,孙斌勇在“典型群”数学研究领域成功证明了几个重大猜想,他的这几大证明,为国际数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例如,他所证明的“重数保守猜想”就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得到过9位一流数学家的引用;2017年,孙斌勇又在博士论文里面,证明了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L—函数非零假设”,他的这个证明成果被国际数学家赞誉为“孙的突破”。

参加院士座谈会

从小时候的数学神童,到奥数满分保送浙大,再到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院士,孙斌勇在数学领域的这些获奖成绩,已经让他成为国际数学界极富名气的一位数学家。望子成龙,是每一个中国父母的心愿,孙斌勇院士如此成就,所凭借的当然不仅仅是天赋,那么,孙斌勇到底是如何学好数学的呢?为了解开这一疑惑,《舟山日报》的记者,专门在采访孙斌勇时,谈到了孙斌勇的数学学习心得。

孙斌勇演讲

从采访内容中可知,孙斌勇学好数学的秘诀就在于对于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于数学的细心。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掌握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数学时,一定要证明数学的定理,搞清楚数学的定义,搞清楚这些内容以后,再仔细地看书,适当的做习题。对于数学,他从来不追求量,而是通过增长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套知识体系进行理解、运用,这样才能让基础知识再次创造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