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故事20字

如题所述

晋文公落难,介子推割肉喂他。因误烧死,定为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阳光明媚、春光无限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习俗。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称上坟,祭祀亡者的一种活动。扫墓时,祭祀需携带酒、食品、纸钱、鲜花等物品到墓地,将再将纸钱焚化,食物、鲜花供祭在亲人墓前,叩头行礼祭拜。

杜牧《清明》一诗就写出了清明节气氛,悼念祖先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相隔很近,寒食节是禁火扫墓的节日,,寒食与清明理所当然合二为一。而寒食成为了清明的另一个称呼,也成为清明时节的在民间的一个习俗,故而清明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4

晋文公不慎烧死介子推后第二年,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国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随臣介子推偷偷个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问:“这是哪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介子推与重心长的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后来介子推不愿做官隐居山林,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

当晋文公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第2个回答  2020-04-01
进人工落难,介子推割肉喂他烟雾被烧死,则定为清明。清明又叫踏青节。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在这几天里气温升高。明天都吃寒食。清明节是祭祀和祭祖。祭祀时应带酒,水果,纸。开始时将纸烧化。送上鲜花,叩头或行礼祭拜。
第3个回答  2021-04-06
因为重耳和他的大臣介子推在被迫逃荒的路上,可是在路上的走的时候重耳太饿了,已经走不动了,他的大臣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它熬汤喝了,19年来,重耳当上了国君,但他遗忘了他的救命恩人介子推他忽然想起来了,芥子推拉进来做官,但介子推不愿,就跑到山上去了,他们就往山里放火,逼戒子推出来,结果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被烧死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4
我记得以前每年的这时候,我在老家都会和一些旁边的邻居一起到山上去帮祖先扫墓。那是多么的开心和快乐。我们一起在山上放烟花·烧香·烧纸钱等,接着放完鞭炮就要跪下来拜一拜。我们还会偷偷在后面那起一根香,摘下集根鞭炮,然后点着,丢到有草丛的地方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