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要散发内在的柔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开学季的第一个双休日,一口气看了几十集《以家人为名》,李爸对孩子们的柔情,撬开了思潮的闸门,一股开闸后的思维洪流涌进我的大脑,教与养的最佳画面,如倾泻而下的大川瀑布呈现在我的眼前——李爸对孩子的柔情,就是教与养、最好的家庭教育、最像父亲样子的亲子教育的榜样!不是指向他烧烧弄弄的做面爱好,也不是指向他负担起了照顾邻家小孩和没谈成功的“对象”的孩儿的勇气, 而是只说他与家里孩子常年累月相处期间,在一举一动中倾注的那满心满眼里的爱与柔情。 做父母,就应该如此,无关孩子好与坏的学业成绩,只要传导给他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的人性品质,所有其他的都不是很重要。

      生活中但凡造成养育的悲剧结果,都能追溯到教养过程中,父母自己内心和行动中缺乏“李爸”那样的一份柔软。倘若父母不刻意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功名与利禄,还有什么会触至情绪激动,甚至情绪失控地对待孩子?

      我的身边有许多朋友在谈家庭教育,一谈就能扯起一大堆又一大堆的家庭教育问题,然后就是各种良药秘方的研讨与交流。家庭教育问题,确实很令人头疼。读过一本书——《京西文脉》,这是一本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而作的小说,其中有两个占篇幅很少的小故事吸引了我,因为它们折射出来的“家庭教育”问题很有意思。一个小故事是吴心(主人翁)的表哥军的成长故事;一个小故事是吴心的儿子的成长故事。

      军,青少年期间成长成了一个傲气冲天、大话连篇却考不上大学,毫无实际成绩,同时又脏乱得一塌糊涂的少年——“那是个丧门星,整天读读写写,疯疯癫癫。”(军父语P54)

      吴心跟儿子一直对不上话语,一直就不亲近。“儿子好像是一个影子,有的时候现身,有的时候无迹。”(P346)

      小说里面,后来这两个让父亲们“血气攻心”的少年儿子,成年后,却成为了两位父亲心中引以为豪和特别喜欢的好儿子的样子。为什么这两个儿子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同屋檐的家,才俨然长成了“好儿子”的样子,原因值得探究。

      或许这是小说,即文学是文学,不是生活。然而,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存在军父和吴心身上同样的问题,正因为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总是容易情绪化处理关系,遇到孩子做的事情让人不满意,情感上往往就“激动”过格,沉不住气,一上来就肆虐地批评孩子。其实,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定格在“造化作弄人,经历塑造人” 。青少年未经世事和事故, 糟糕的样子,是成长的序幕 ,远不到成熟的样子。

      如此这般,做父母不用遇到小小的不满意,就过分激动,有什么不值得我们散发内在的柔软,在教养过程中,避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生活悲剧呢?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人父母,何其幸运!以《以家人之名》的李爸爸为楷模,修炼做父母的修养吧, 相信只有满心的柔软对待孩子,孩子们心中自然有爱,自然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自然会与世界处理好关系,活成出彩的自己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