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
    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论语》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物主代词“它(它们)”,或“一件事,几件事,这(那)件事”;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这些,那,那些”;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助词
    (1)结构助词:
    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无义,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④无义,用于倒置的谓语动词与宾语之间,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可译为“得”,用于谓语动词与补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之间,表示修饰关系;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音节助词:
    ①无义,用于动词后,表示声音的延长,音节的补充;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无义,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间的延长,舒缓语气;
    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动词
    ①到,往,走到,乘到。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7
(1)动词

到……去。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2)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助词

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④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⑤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第2个回答  2021-05-28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版(他们权)、“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

动词,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第3个回答  2021-05-27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如下:
1、施行、进展。例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出,生出,滋长。例如:
枝茎益大,有所之。——《说文》
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如: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
译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例如: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译文:纣王命令推上法场,斩了他的老母亲。
7、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例如: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我看见军队出城,却看不到军队回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