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博界的人才留不住,学文博专业的多,但从事文博事业的少,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在目前古玩界种种问题情况下,虽然社会各个方面,包括上级也在修改文物法等都在持续发力,力求攻克各个古玩界卡脖难题。然而,国内古玩产业面临的最大也是最急迫问题,却是人才的短缺。
关键是留不住人
根据统计,中国古玩产业已经在201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而以佳士得、苏富比为首的欧美拍卖行在中国古玩拍卖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38.23%,国内虽然有10家优质拍卖公司,但均属于年轻群体,国内第一大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也才16年历史,并且古玩界人才极度匮乏。仅就古籍修复而言,如果100万人从事这一纸质修复行业,连续24小时修补,至少需要585年才能基本修完,而权威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从事纸质修复,大学文博专业科班出身,毕业后从事纸质修复工作的全国不超过1300人,这还仅仅是古籍修复方面。
然而,国内在文博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端文博人才方面,却严重缺乏,根本无法满足国内巨大的古玩市场需求。根据白皮书,到2025年,国内文博界专业人才的缺口将高达25万。
是什么导致了古玩产业如此大的人才缺口呢?答案是文博界人才留不住。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每年毕业的文博专业硕士、博士多达5万,但只有不到0.42%的毕业生愿意从事本行业。
当然,这也与国内古玩行业发展现状有关,国内重视古玩产业时间不长、带动能力不够、人才分散、倚老卖老等,都是导致人才留不住的原因。
其中社会现有潜规则起到主要的限制作用,一些文博专业毕业生,哪怕进入省级博物馆工作,月薪也只有4000元,要熬12年,不断在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才会变成研究员,并且一般来讲,古玩界年龄大的老年群体是不允许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所展现才华的,这也是文博界人才留不住转行业,甚至移民国外,比如说马云智囊团成员,新加坡华人李鉴宸就是最明显例子之一,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专业,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2019年移民新加坡。
当然,可以预见的是,上级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然会慢慢重视古玩界人才。
写在最后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表示,国内古玩产业的人才缺口大概需要30年才能填补。毕竟,走出校门的古玩人才还需要在古玩产业中进行更多实操和沉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