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朗朗书声在小学语文课堂”之我见

如题所述

这一学年听课,发现许多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现象:分析得多,理解的少,讨论得多,读书的少;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困,教学效率低。王尚文教授说过:“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语文课读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读通了,读懂了,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激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但凡语文,字里行间总是渗透着隐隐的情愫。这种情感的体会,单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往往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而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互相学习,教师指导,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荷叶圆圆》时,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生字,对课文也读得熟练了,初步体会到荷叶的美丽。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在做示范引领的时候,故意把“小”字读掉了,引得学生急得争相指出:“何老师,你把‘小’字读掉啦!”
“这有什么关系吗?”我故作惊讶。
“小水珠多可爱呀!去掉‘小’就不可爱啦!”
“那‘鬼’可爱吗?”
“不可爱!”学生异口同声。
“那‘小鬼’呢?”’
“可爱!”
“‘家伙’可爱吗?”
“不可爱!”
“那‘小家伙’呢?”
“可爱!”
看到学生对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可爱渐渐有了明确的体会,于是,我让学生在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角色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练习朗读并准备比赛朗读。小家伙们一个个攒足了劲,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通过分角色读、比赛读,他们完全融入了角色。读完后,我不失时机地点拨:“这颗小水珠,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呀?”
“我觉得荷叶好温柔,像妈妈一样抱着我!”
“荷叶好大呀,它是我们蜻蜓的停机坪!”
“荷叶真好玩,我们可以在它下面捉迷藏呢!”
“荷叶又美丽又好玩,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她!”
……
看到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差不多了,我趁机布置任务:尽情地大声读课文,读出荷叶的美丽,读出你们对荷叶的喜欢,读出你们的可爱!于是,学生端起书:“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教室里响起朗朗的“娃”声一片……
有目的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朱作仁教授说过:“不少语文教学上的弊病,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文章不是无情物,要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朗读才是最佳途径。
在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了解到非洲的自然景观(植物和动物)是彩色的,人文景观(服饰、器物)是彩色的。但由于生活地域和文章中的非洲相隔遥远,的不同,他们还不能体会到非洲的美,还不能切身感受到非洲的迷人。当时我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声音等资料把非洲的美丽和异域风情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而然如身临其境,不禁陶醉于非洲的五彩斑斓,惊叹非洲如此美丽,朗读得更带劲了。
“耳醉于音,心同其情”,有的文章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华少年》这首诗时,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欣赏图片初步领会到祖国山河的广袤美丽、历史的峥嵘变迁、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迅速发展。我让学生反复潜心诵读,及时组织全班进行配乐集体朗诵。精美的图片,催人奋进的音乐,学生高昂饱满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他们抑扬顿挫的语调,舒缓急促的速度变化,轻重得当的语音,无所畏惧的气势,把对祖国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活脱脱就是一群有责任、有担当、有激情、勇于奋进的中华少年啊!我们都被感染了。美妙的课堂,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奋发,在师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老舍先生说过:“我们不能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想办法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大声的读出来,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重现文字的音韵美,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去触摸角色的内心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