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有代表性的三位散文作家是——,——,——

如题所述

我想杨朔、秦牧、刘白羽比较合适,理由可以参考以下说明:
散文的复兴。建国后散文这一文学样式有三次复兴。

第一次是 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散文创作出现了最初的“复兴”现象。能显示这个时期散文“复兴”迹象的,有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庐山面目》,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作家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来的努力,并探索着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第二次散文的“复兴”,发生在60年代初期。当时文学界进行“调整”,其中心点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作为更直接展现作家的性情和文体意识的散文,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由于文学界的重视,也由于创作取得的收获,以致于,1961年有人称之为“散文年”。

散文第二次“复兴”的标志:1是形成了以散文创作为“专业”的作家群;2是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

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成就突出,被称为散文三大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山东篷莱人。其散文特点是:结构精巧,富有诗意。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然而在写作的个人想像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显,“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也转而为人们所诟病.
秦牧,广东澄海人,出版过《秦牧杂文》。50年代,除中篇小说外,散文集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文艺随笔《艺海拾贝》。8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长街灯语》等近十部。其散文特点:知识性文学性结合,“熔知识性于文学性之中”。秦牧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那些被广泛称道的作品,如《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等,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

刘白羽,北京人。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报告文学和散文集。《红玛瑙集》收入了作者60年代初最具特色的那些散文作品,如《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等。其散文总的特点是:豪放激越。因为他参加了40年代的内战,这是他感受和想像的“资源”,也是评价生活的标尺。这决定了他经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散文中记叙事件,描绘场面,但最主要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感情。

其它散文作家有曹靖华、吴伯箫、菡子、袁鹰、郭风、柯蓝、碧野、陈残云等等,他们在散文创作上也取得若干成果。

(小结) 这个时期的散文,取材有了拓展。“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点是,情景交融,营造意境,谋篇布局,曲折有致,语言传神。但是,这个时期散文创作的发展空间其实也相当有限。事实上也存在着某几种固定的格式。

散文的第三次复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思想的解放,散文创作无论是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运用,还是作家的数量、作品的质量,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就作家队伍而言,人才众多。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人称三大散文家。还有象余秋雨、冯艺等也都是有名的散文作家。新时期,还出现了新风格散文,其主要特点是:1. 取材于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主题。2.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个令人深思故事。3. 讲究多样化的形式与丰富复杂内容。
“燕园三老”

在北京大学的燕园,住着三位老人: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金克木先生2000年就已仙逝,张中行于2006年2月去世,季羡林先生卧病在床。未名湖畔再也见不到“燕园三老”散步的身影,人们惟有从书中景仰他们的人格,敬叹他们的学识。这三位老人被称为当代三大散文家。

季羡林(1911- ),山东省清平县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是北京大学资历最老的大教授之一,又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让人感慨万端。 ...

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的散文是当代散文中的瑰宝,是学生学做人、学作文的经典教材。散文特色:文字质朴,思想深远,表述平易,有着完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纯朴恬淡、语言极富音乐性,颇具大家风范。已结集的散文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金克木(1912年8月~2000年8月),祖籍安徽寿县。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学贯东西,通晓多国语言。金克木先生一生笔耕不辍,3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留下学术专著三十余种。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寓意深刻,有诗集、小说《旧巢痕》、《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

张中行(1909-2006)北大教授,河北省香河县人。张中行治学61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渐清明,已到古稀之年的张中行先生亦老树发新芽,开始了散文随笔的创作。这一写竟如大河开冻,滚滚滔滔,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一时举国上下,书店书摊,到处摆着张中行著作,国人争读,影响巨大。《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三部作品牢牢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文界的地位。因他在80岁左右的晚年才“暴得大名”,人称“文坛老旋风”。曾有人把他的《顺生论》誉为“当代中国的《论语》”。其散文平和冲淡,清隽优雅,善于在不动声色之间写人记事,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是继周作人之后一位不可多得的散文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5
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是建国后的散文代表,

刘白羽、杨朔、秦牧是当代散文作家。

所以应该是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2-25
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
相似回答